2025年7月7日,烟草行业监管再掀波澜。国家烟草专卖局今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烟草市场秩序总体稳定,但自产自销的香烟非法流通问题依然突出,引发监管层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此类案件较去年同期上升12.3%,涉及金额超5000万元。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公安、海关等部门开展新一轮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利用网络渠道销售自产自销的香烟等违法行为。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烟酒店,记者暗访发现,店主王某正通过微信私售“手工卷烟”,每包售价28元,远低于市场价。王某坦言:“这是自产自销的香烟,成本只有正规烟的1/3,利润高得吓人。”但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指出:“自产自销的香烟不仅逃避税收,还可能使用劣质原料,危害消费者健康,属于典型违法行为。”
记者联系到中国烟草总公司市场监测部,该部门工作人员透露,上半年全国烟草销量同比增长5.2%,但“三无”香烟(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批准文号)占比达3.8%,较去年上升0.5个百分点。特别是西南地区,自产自销的香烟问题尤为严重。云南某县烟草局查获的一起案件显示,当地村民利用闲置厂房非法生产“土烟”,通过社交平台销售,月入可达8万元。
在消费者端,争议不断。杭州烟民陈先生告诉记者:“自产自销的香烟味道确实更浓,但买的时候心里发毛。”而另一位烟民王女士则表示:“正规烟价格太高,30元以上的都抽不起,只能偶尔买点便宜的。”中国控烟协会秘书长张女士呼吁:“消费者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购买任何来源不明的香烟,包括自产自销的香烟。”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今日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显示,被告人刘某因长期销售自产自销的香烟,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0万元。该案主审法官强调:“法律对烟草行业的管控日趋严格,任何试图钻空子的人都将面临严厉惩处。”与此同时,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披露,通过大数据分析,已精准锁定200余个涉嫌销售自产自销的香烟的网店账号,相关案件正在侦办中。
在行业层面,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透露了监管加码下的经营状况。菲利普莫里斯国际中国区总经理透露:“受自产自销的香烟冲击,电子烟业务增长放缓,但传统烟草销量仍保持韧性。”而中烟旗下某品牌负责人则表示:“合规成本虽高,但市场净化后,守法企业的份额正在扩大。”
针对自产自销的香烟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称,消费者可通过“扫码验证”“拨打12313举报”等方式辨别真伪。中消协律师团团长指出:“购买自产自销的香烟不仅违法,还可能触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维权将极为困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烟农对政策存有误解。河南某烟农告诉记者:“以前种烟交税,现在不让种了,改种自产自销的香烟还能赚钱。”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回应:“合法烟叶种植有补贴,但任何形式的非法生产都是高压线。”据悉,全国已建立32个烟叶种植基地,年产值超200亿元,完全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政策执行层面,北京、上海等地试点“烟草溯源码”制度,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全链路信息。北京市烟草专卖局表示,上半年通过该系统拦截涉嫌自产自销的香烟交易328起。但业内人士指出,技术手段仍需完善,特别是对跨区域流通的自产自销的香烟,监管难度较大。
国际烟草巨头英美烟草中国区首席代表透露:“中国对自产自销的香烟的打击力度全球领先,这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但同时也警告:“过度严管可能刺激黑市,建议建立更精细化的分级监管体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便利店店主对销售规定仍不清晰。广州某店主坦言:“不知道自产自销的香烟是违法的,只觉得比正规烟便宜。”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开展“烟草法规进商户”活动,确保经营者知法守法。
随着“十四五”控烟规划进入收官年,烟草行业监管呈现常态化趋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已降至20.5%,但自产自销的香烟等非法渠道仍对控烟成果构成威胁。控烟专家胡教授建议:“应将打击自产自销的香烟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考核指标,形成长效机制。”
标签: 自产自销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