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随着国家对烟草行业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烟草市场再次迎来深度调整。当天,多地烟草专卖局发布最新通知,强调对“直供爆珠烟批发”等新兴销售模式加强监管,严防渠道违规和价格扰乱。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市场发现,尽管监管力度空前,但部分商家仍在尝试通过线上渠道规避政策,引发监管层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烟草专卖店内,店主李先生向记者坦言:“最近‘直供爆珠烟批发’的订单量明显下滑,但仍有客户通过微信群私下交易,价格比正规渠道低10%左右。”据他透露,这类交易通常以“礼品代购”为名,规避烟草专卖局的追溯系统。记者注意到,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早在2024年就明令禁止此类行为,但部分商家仍利用监管盲区操作。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当天发布通报,对3家涉嫌违规的线上平台立案调查,涉及金额超过200万元。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烟草市场的乱象与消费者需求变化密切相关。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明远接受采访时表示:“爆珠烟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个性化包装,在年轻群体中需求旺盛,但这也导致非法渠道滋生。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正案,任何形式的‘直供爆珠烟批发’都必须纳入电子追溯系统,否则将被视为无证经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商场,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烟民王先生表示:“正规渠道一包利群爆珠烟售价80元,但通过朋友从外地‘直供爆珠烟批发’拿货,能便宜15元。”他同时承认,这种交易存在安全隐患,“不知道是不是真烟,包装看起来有点模糊”。而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既然价格差异这么大,说明监管还有漏洞,否则没人愿意冒险。”
市场监管部门当天也给出了回应。广州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陈志强透露:“我们已经升级了‘天眼’系统,能通过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凡是涉及‘直供爆珠烟批发’的异常订单,系统会在30分钟内发出预警。”他举例称,近期查获的一起案件中,涉案商家通过虚拟地址注册公司,实际仓库设在偏僻工业区,但通过大数据分析其物流轨迹,最终成功锁定。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记者从中国烟草交易中心了解到,8月份全国卷烟批发均价为68元/条,较7月微降2.3%。其中,爆珠类产品占比达到18%,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不过,交易中心的负责人特别强调:“虽然需求增长,但所有批发业务必须通过‘中国烟草’官方APP完成,任何线下或现金交易都是违规的。”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的10名烟民中,6人表示愿意为正规渠道支付溢价,理由是“省心”;另外4人则更看重价格,但对其合法性表示担忧。一位长期研究烟草消费行为的社会学者指出:“这种矛盾反映了监管与市场的现实冲突。消费者既希望有更多选择,又害怕买到假货,这恰恰说明监管需要更精细化。”
当天,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卷烟流通领域秩序的通知》,明确提出将“直供爆珠烟批发”纳入重点整治范围,要求各地烟草部门建立“一户一档”管理制度,对异常交易实施“黑名单”惩戒。通知还首次提出,将消费者投诉作为重要监管依据,对连续收到投诉的商家将直接吊销经营许可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正规渠道商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上海一家连锁烟酒店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最近推出了会员专享价,利群爆珠烟从80元降至75元,虽然利润下降,但能避免走灰色渠道的风险。”这种做法在业内被称为“以价换量”,被视为应对监管压力的新思路。
然而,仍有业内人士对长期效果持保留态度。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的刘教授评论道:“单纯的价格调整无法根治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更透明的供应链体系。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爆珠烟实行单独编码管理,让每一包烟都有可追溯的身份。”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直供爆珠烟批发”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物流环节的漏洞。在浙江省某物流园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递员透露:“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自非烟草企业的爆珠烟包裹,寄件人通常会要求‘隐去发件人信息’。”这种操作使得监管部门难以追踪源头。对此,国家邮政局已明确要求,所有烟草类快递必须实名登记,违者将处以最高5万元的罚款。
在当天的报道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电商平台开始与烟草企业合作,推出“官方旗舰店”。京东超市的烟草品类负责人向记者展示,通过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可以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验证产品真伪和流通路径。但该负责人也承认:“目前这类旗舰店主要销售传统香烟,爆珠烟因监管严格尚未全面铺开。”
傍晚时分,记者再次回到北京市海淀区那家烟草专卖店,发现店主李先生正在整理电子追溯设备。“现在开烟草店越来越难,但总得有人做。”他苦笑着摇摇头,“至少现在‘直供爆珠烟批发’的私下交易彻底没了,但不知道明天又会冒出什么新花样。”这种无奈,或许正是当前烟草市场监管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标签: 直供爆珠烟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