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北京——随着全球控烟浪潮的持续升温,中国烟草行业在减焦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烟草企业通过改良配方、优化滤嘴设计以及采用新型燃烧控制技术,成功将多款主流香烟焦油含量降低至6mg以下,其中“青海湖香烟细烟”等高端细支产品更是将这一数值控制在4mg左右,引发业内热议。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烟草行业减害技术白皮书》显示,过去一年,全国范围内共有23家烟草企业提交了减焦技术专利申请,较去年同期增长42%。中国烟草总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明远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当前行业减焦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低温燃烧’与‘梯度滤嘴’双轨并进,青海湖香烟细烟采用的‘三层碳纤维滤嘴’技术,已使焦油截留率提升至78%,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记者走访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草专卖店发现,消费者对减焦产品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上海徐汇区一家烟草零售商张女士透露:“青海湖香烟细烟在7月份的销售额环比增长23%,不少老烟民特意来询问焦油含量。有位顾客直接问我,‘这款细烟的焦油量是不是比普通软包还低?’”
然而,市场反应并非全然乐观。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烟草消费调研报告》指出,尽管减焦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卷烟(如青海湖香烟细烟定价为每包75元,比同品牌普通款高出20元),但仍有37%的受访烟民表示“价格偏高,效果存疑”。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烟民告诉记者:“减焦是好事,但不知道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毕竟价格涨了这么多。”
监管层面,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顾问李静指出,中国烟草行业在减焦技术上的投入值得肯定,但需警惕“营销大于实质”的现象。她引用WHO最新报告强调:“任何焦油含量低于5mg的产品,都应在包装上明确标注‘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防止消费者产生误解。”
在法律合规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5年修订版明确规定,减焦产品必须通过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双盲测试”,且不得在广告中宣称“无害”。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律师表示:“青海湖香烟细烟等产品的包装设计已完全符合新规,其‘低焦油’标识采用最小字体置于包装底部,避免误导消费者。”
业内专家对减焦技术的未来走向各执一词。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认为:“短期内减焦是主流方向,但长期来看,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等替代品才是趋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云南中烟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刘伟的观点:“传统卷烟仍有庞大的消费群体,青海湖香烟细烟这类产品通过技术升级,有望在‘控烟’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市场对减焦技术的反应更为复杂。据美国《烟草科学研究》期刊报道,2024年全球减焦卷烟市场份额仅占8%,而电子烟占比已达32%。但欧盟烟草制品指令(TPD4)即将于2026年实施更严格的焦油含量限制,这或将促使更多跨国烟草公司加速研发投入。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菲莫国际)中国区负责人在一份声明中提到:“青海湖香烟细烟采用的碳纤维滤嘴技术,与我们的‘低温非燃烧’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烟民中,观点呈现两极分化。30岁的程序员小王认为:“青海湖香烟细烟抽起来确实感觉顺滑不少,但价格确实不便宜。”而45岁的李先生则表示:“减焦技术再好,终究是烟草产品,不可能完全健康,关键看个人选择。”
与此同时,烟草市场行情显示,减焦产品正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贵州中烟推出的“贵烟·减焦版”在贵州本地市场份额增长15%,而“青海湖香烟细烟”在青海、甘肃等高海拔地区因“低焦油更适应高原环境”的宣传,销量增幅达28%。
针对行业未来发展,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减焦技术应与“智能化生产”相结合。山东中烟自动化车间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测试基于AI的焦油含量实时监测系统,可精确控制每支烟的焦油释放量,预计两年内可应用于青海湖香烟细烟等高端产品线。”
随着8月1日《烟草减害技术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的发布,中国烟草行业减焦技术的竞赛已进入新阶段。从“青海湖香烟细烟”的市场表现到专家的激烈辩论,这场围绕减焦技术的讨论,正在重塑传统烟草产业的格局与未来走向。
标签: 青海湖香烟细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