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烟草行业政策风向再起波澜。随着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新规,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加码,市场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当日,记者走访多地烟草市场,采访业内专家、消费者及监管人士,试图从多个维度解析当前烟草行业的最新动态。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烟草专卖店内,店主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刚到货的一批新品香烟。她透露:“最近烟草局的检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对香烟包装上的编码要求格外严格。香烟包装上的编码在那,这是监管部门重点核查的内容之一。”据悉,自2024年起,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行“一物一码”追溯系统,要求每包香烟包装上必须印有唯一编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真伪及生产信息。王女士表示,不合规的产品一律不得上架销售,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
记者注意到,当天上午,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制品包装标识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所有烟草制品包装必须清晰标注唯一识别码,编码位置不得遮挡或模糊处理,否则视为违规产品。”该通知还强调,各地烟草专卖局将在8月起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抽查编码合规性及防伪技术落实情况。一位不愿具名的监管人士透露:“此次检查并非走过场,我们已经收到多起消费者投诉,反映部分产品编码存在篡改或缺失问题。”
在上海市静安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烟民。32岁的程序员李先生表示:“香烟包装上的编码在那,我每次买烟都会习惯性地扫一下,主要是担心买到假货。”他坦言,虽然编码查询系统增加了购买环节的复杂性,但确实提升了消费安全感。另一位烟民张女士则认为:“这些措施虽然必要,但希望商家能提供更便捷的查询渠道,比如在包装上直接标注查询方式,而不是让消费者自己摸索。”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记者从中国烟草交易中心获悉,7月以来,全国卷烟批发价格指数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中高端品牌涨幅明显,如“中华”软包批发价已突破120元/条,“玉溪”硬包则稳定在95元/条左右。烟草分析师陈明指出:“政策趋严背景下,合规成本上升导致部分中小品牌利润空间被压缩,而头部品牌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反而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针对新规对行业的影响,记者采访了北京烟草研究所研究员赵教授。他认为:“‘一物一码’追溯系统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烟草监管进入数字化时代。短期看,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转型压力,但从长远看,这将推动行业向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赵教授还提到,国际经验表明,严格的包装标识管理能有效减少非法烟草流通,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烟草市场合规率将进一步提升。
在广东东莞,记者探访了一家中小型卷烟生产企业。车间主任黄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企业为适应新规所做的改造:“我们投资了300多万元升级包装设备,确保每个编码都能被精准打印并清晰可见。”他坦言,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这是“不得不做的选择”。据其透露,目前行业内已有约20%的企业因无法达标而选择退出市场。
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烟草产品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编码相关问题投诉量同比增长35%,主要集中在“编码模糊”、“扫码无反应”等方面。协会律师刘静建议:“消费者发现编码异常时应立即向烟草专卖局举报,同时保留购物凭证,以便维权。”
在政策解读层面,记者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4年修订)》。其中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烟草制品包装标识应当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内容,唯一识别码应当清晰可见。”法律专家指出,这一条款为监管部门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也意味着企业违规成本将大幅提高。
当日下午,记者在南京新街口商圈看到,多家烟草零售店门口张贴了“合规编码查询指南”。一家连锁烟酒店的店员介绍:“现在顾客买烟时都会主动询问编码问题,我们每天要处理上百次相关咨询。”这种变化反映出政策宣传已逐步深入终端市场。
综合各方信息可见,2025年7月的烟草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政策驱动的深刻变革。从生产到销售,从监管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在适应新的规则体系。香烟包装上的编码在那,这看似细微的标识变化,实则牵动着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随着8月专项检查的临近,烟草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部分电商平台已开始调整烟草销售策略。某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配合监管部门要求,加强编码合规审核,预计下月将对所有入驻商户进行专项培训。”这种跨部门协作的监管模式,被认为是当前烟草治理的重要趋势。
在云南玉溪卷烟厂,记者了解到,该企业已推出“编码溯源小程序”,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直接查询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厂方负责人表示:“技术创新是应对监管升级的关键,我们希望以更透明的方式赢得消费者信任。”
傍晚时分,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随机抽取了5种不同品牌的香烟进行编码测试。结果显示,4种产品编码清晰可查,1种产品扫码后提示“数据异常”。这一结果与消费者协会的报告结论基本一致,反映出市场合规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标签: 香烟包装上的编码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