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烟草行业价格敏感度再度成为市场焦点。随着新版烟草税调整政策的逐步落地,国内香烟价格体系出现新一轮波动,尤其是中高端品牌价格调整引发消费者与零售终端的广泛关注。记者今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烟草专卖店及便利店发现,部分品牌价格调整幅度超过预期,而“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这一特殊消费现象,在价格敏感群体中愈发普遍。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披露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卷烟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3.2%,其中“中华”“玉溪”等高端品牌价格涨幅最为明显。北京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李明(化名)向记者坦言:“上周‘中华(硬)’价格从80元/条调整为85元,今天已经有三位老顾客问能不能便宜点卖,甚至有顾客直接把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拿出来,要求按破损价处理。”这种极端做法反映出部分烟民对价格变化的焦虑情绪。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此次价格调整与《2025年烟草税收优化方案》密切相关。该方案于今年4月正式实施,核心内容包括:将高档卷烟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上调5%,同时降低中低档产品税负。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伟指出:“政策本意是引导消费向中端转移,但市场反馈显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远超预期。”他特别提到,近期“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现象在二线城市尤为突出,反映出部分消费者试图通过破坏商品来规避价格调整的心理。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同消费群体应对策略迥异。上海某外资企业高管王先生表示:“虽然‘利群(新版)’价格从45元涨到49元,但作为日常消耗品,我们只能接受。”而广州一位出租车司机则抱怨:“‘双喜(硬经典)’涨了2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0多元,我只能改成‘红双喜’。”这种消费降级趋势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消费者开始采取“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等非理性方式应对,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周“低价香烟”关键词搜索量激增187%。
烟草行业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今日发布《关于规范烟草价格调整信息发布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烟草公司不得提前泄露调价信息,并明确禁止零售终端进行价格歧视。但记者调查发现,政策落地效果有限。上海黄浦区一家烟酒店老板透露:“批发商提前一周通知我们调价,我们只能提前备货,结果导致部分老顾客流失。”这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
国际对比视角下,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专家约翰·史密斯指出:“中国此次调整幅度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消费者敏感度反应异常强烈,可能与国内收入分配结构密切相关。”他引用WHO最新报告称,全球范围内每10次价格调整中,有7次会引发类似“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的消费行为,而中国比例高达85%。
在法律合规层面,北京市律师协会烟草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刘芳表示:“消费者自行破坏商品不属于合理维权范畴,商家有权拒绝交易。”她提醒消费者:“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任何形式的囤积居奇和价格垄断都将面临处罚,但消费者过度反应同样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烟草零售终端数量较上月减少1.3万家,其中小型便利店占比下降最为明显。烟草商业系统内部人士透露:“部分零售户因价格波动导致客流量减少,已开始申请转营其他商品。”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对未来烟草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消费者评价方面,多位受访者表达了复杂心态。武汉一位退休教师表示:“‘黄鹤楼(软蓝)’涨了3元,但考虑到健康因素,我决定戒烟。”而成都一位年轻白领则调侃:“现在流行‘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说是这样能省点钱,其实都是心理安慰。”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烟草消费在社会观念中的尴尬地位。
针对行业现状,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指出:“烟草价格敏感度已成为衡量经济韧性的新指标,当前市场反应超预期,建议监管部门考虑实施差异化价格调整策略。”该报告特别强调,应关注价格调整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差异,避免“一刀切”政策加剧社会不平等。
在今日的烟草市场,价格敏感度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从“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窥见政策调整与市场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随着8月新一轮市场数据陆续公布,烟草行业价格敏感度将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记者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的后续发展。
标签: 包装盒一起掰断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