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三十元左右的烟消费特征显现,供不应求。

李晓燕 9

2025年7月30日,北京——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烟草行业消费特征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结合行业数据与专家分析,发现“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持续占据市场主流,同时电子烟监管趋严、新型烟草产品创新等话题也引发热议。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李明(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店内销量最好的几款卷烟。“现在来买烟的顾客,十有八九会问‘有没有三十块左右的?’”李明说,“像‘利群’、‘红塔山’这些品牌,价格在29.9元到35元之间,几乎每天都能卖出几十条。”他透露,相比去年,这一价格区间的销量增长了约15%,而高价烟和低价烟的占比则有所下降。

记者查阅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市场分析报告》发现,这一趋势与全国数据基本吻合。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卷烟市场呈现“中端消费集中”的特点,其中价格在30元/包左右的产品销量占比达42%,较五年前提升了8个百分点。报告同时提到,这一现象与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年推行的“减量增质”政策密切相关,即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引导消费者转向品质更高、危害相对较低的中端产品。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店主王女士则提供了另一组数据:“我们店里的高端产品‘中华’(软包,售价60元/包)销量同比去年下降了约5%,而‘红双喜’(售价15元/包)的销量也略有下滑。反而是‘玉溪’(售价32元/包)和‘双喜(硬)’(售价28元/包)这类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成了不少老顾客的首选。”她分析认为,这一变化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及经济环境变化有关。

中国烟草学会研究员张伟(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从消费行为学角度看,30元档位产品恰好处于‘性价比’与‘品质感’的平衡点。一方面,这个价格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它又不会给月收入偏低的人群造成过重负担。特别是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2022年发布)的严格执行,许多尝试过电子烟的消费者最终又回到了传统卷烟市场,而他们选择的产品大多落在这个价格区间。”

在电子烟监管方面,记者注意到,自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烟草专卖局联合发布《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以来,市场已发生显著变化。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电子烟体验店店主陈浩(化名)告诉记者:“现在店里能卖的产品种类比以前少了将近一半,很多之前流行的‘水果味’产品全部下架。虽然我们转型销售符合新国标的烟油,但不少顾客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卷烟,尤其是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他们说‘至少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

与此同时,新型烟草产品的创新也在悄然进行。记者在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研发中心了解到,该企业正在测试一种“加热不燃烧”的新型烟草制品,据项目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研发的产品,单包定价预计在38元左右,它既符合减害趋势,又能保持传统卷烟的口感。目前小范围试销数据显示,有近60%的现有烟民愿意尝试。”

在消费者端,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烟民。35岁的程序员小王表示:“我现在基本只抽29.9元的‘黄山’,以前也抽过50多的,但最近经济压力大,而且医生说这个价位的烟添加物相对少一些。”而45岁的出租车司机老刘则认为:“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包装看着也体面,偶尔带点给乘客,人家也觉得你讲究。”

不过,也有消费者对这一现象持保留态度。28岁的广告公司职员林女士(化名)向记者抱怨:“我老公最近迷上了‘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但医生说这类产品依然含有大量尼古丁,只是焦油量控制得更好。我更希望他能彻底戒烟,而不是在这几个价位里做选择。”

在法律合规层面,记者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配套措施正在各地落地。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监督科工作人员强调:“所有零售终端必须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特别是针对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不得借促销名义变相涨价。我们近期查处的5起案件,都涉及此类违规行为。”

行业分析师刘阳(化名)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烟草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方面是监管政策引导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觉醒。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将继续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但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和健康宣传上投入更多资源。”

在云南昆明的一家传统烟铺,店主老张正在整理新到的货品,他一边擦拭货架一边对记者说:“现在来买烟的人,问得最多的还是‘有没有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既要品质,也要实惠。我们这些小商户,也只能跟着市场的节奏走。”

标签: 价格三十元左右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