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 香烟云烟成年轻化潮流 蔚然成风

吴若溪 8

2025年7月27日,北京——随着年轻消费群体日益成为市场主力,烟草行业年轻化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据《中国烟草市场分析报告2025》显示,25岁以下烟民占比已从2020年的18%升至31%,这一数据在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记者走访发现,各大烟草品牌正通过包装升级、口味创新和营销策略调整,试图在年轻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便利店,记者注意到“香烟 云烟”等传统品牌推出了全新包装系列,采用渐变色和极简设计,配以“限量版”字样。店员李女士透露:“年轻顾客会特意询问这些新品,特别是‘云烟·新境’系列,上周销量比普通款高出40%。”这一现象与《2025年烟草行业营销白皮书》的调研结果相符——超过60%的18-30岁受访者认为“包装设计”是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然而,监管层面的态度日趋严厉。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草制品营销行为的通知》明确禁止使用“低焦油”“淡味”等误导性宣传,并要求电商平台下架所有未经审批的新口味产品。记者查阅市场监管总局数据发现,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查处相关违规案件372起,罚款总额超1.2亿元。法律专家王磊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任何暗示健康或时尚的营销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在产品创新方面,电子烟与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发布的《2025财年Q2财报》显示,其iQOS加热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2.7%,而传统香烟品牌“香烟 云烟”则通过跨界合作寻求突破。云南中烟与某国潮服饰品牌联名推出的“云烟·新青年”系列,单盒定价85元,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消费者张先生评价:“设计确实吸引人,但价格偏高,我更倾向于网购的‘平替’产品。”

行业专家的观点呈现两极分化。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许桂华强调:“任何形式的年轻化营销都是对公共卫生的挑战,青少年吸烟率已从2020年的6.8%升至9.2%。”但某大型烟草企业高管匿名表示:“市场需要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否则将被新兴替代品彻底取代。”这种矛盾在市场数据中有所体现——2025年第二季度,传统香烟销量下降3.2%,而“个性化定制”香烟增长7.8%。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年轻烟民的消费心理复杂多元。大学生陈同学表示:“我买‘香烟 云烟’的新款,更多是社交需求,朋友圈里抽同款会显得合群。”而职场新人林女士则坦言:“偶尔抽一支,但主要还是受影视剧中‘酷炫吸烟场景’的影响。”这种文化层面的渗透,让控烟人士忧心忡忡。北京控烟协会秘书长崔小波指出:“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仍是重要诱导因素,但现有审查制度对此监管不足。”

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7月,全国卷烟批发价格指数为102.3点,较去年同期上涨4.1%。其中“香烟 云烟”高端系列平均售价达100元/条,而低端市场则因竞争激烈出现价格战。在云南某卷烟厂,生产线主管透露:“我们不得不调整配比,在保持口感的同时降低成本,因为年轻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跨界合作成为烟草行业年轻化的新突破口。记者发现,多家品牌与电竞、国风音乐等亚文化领域展开合作。例如“云烟·国潮”系列邀请知名插画师设计包装,并在B站投放广告。但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2025年广告业自律倡议书》明确要求,烟草相关内容不得出现在青少年聚集的平台。某视频平台运营总监向记者证实:“我们已经下架了所有涉及烟草的品牌合作内容。”

在监管与市场的博弈中,消费者行为也悄然变化。记者发现,部分年轻烟民开始转向代购渠道的“免税烟”或海外品牌。北京市海淀区某代购商家表示:“通过特殊渠道拿到的‘香烟 云烟’海外版,比国内便宜30%,最近咨询量翻倍。”这一现象引发海关总署关注,近期加强了对个人邮寄烟草制品的查验力度。

多位医学专家呼吁加强社会共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发布的《2025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显示,尝试吸烟的初中生比例达14.3%,较三年前上升2.1个百分点。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赵明建议:“除了法律约束,学校和家庭应建立更有效的预防机制。”

在政策层面,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烟草控制行动方案》即将于2026年实施,其中拟将电子烟纳入与卷烟同等的监管体系。中国烟草总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行业正在调整战略,未来将更注重合规发展而非市场扩张。”

随着“香烟 云烟”等品牌在年轻化道路上的探索,烟草行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这场关于消费习惯的变革远未结束。记者将持续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地效果与市场反应。

标签: 香烟 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