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低价王冠烟批发商受政策影响受限,举步维艰

孙悦琳 5

2025年7月27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政策持续收紧,多地市场出现显著波动。据记者调查,近期“低价王冠烟批发商”的活跃度明显下降,这直接反映了政策调整对流通环节的深远影响。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烟草市场调控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销量同比下滑3.2%,而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增长5.7%,这一数据印证了消费结构的加速分化。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型烟酒店内,店主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最新到货的“王冠”系列香烟,她坦言:“批发价从每条75元涨到了82元,虽然幅度不大,但下游零售商已经叫苦不迭。”记者注意到,该店货架上的低价产品区域明显缩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中华”“玉溪”等高价品牌。烟草行业分析人士李明指出:“这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国家‘控低提高’政策的直接体现。”

记者联系到一位匿名的“低价王冠烟批发商”负责人,对方表示:“我们正在转型,未来将主推符合新规的‘王冠(金细支)’等升级产品。”据透露,该企业已投资2000万元建设生产线,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设备升级。而另一家大型批发商则选择了完全退出低价市场,其负责人在采访中直言:“政策红线越来越清晰,继续打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

政策层面,今年6月实施的《烟草专卖品价格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低于70元/条的卷烟产品必须在包装上增加“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的警示标识。这一规定直接影响了王冠等传统低价品牌的市场表现。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全国已有超过1200家烟草零售户因违规销售低价产品被警告,其中不乏长期经营王冠系列的商户。

消费者反应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某国企工作的陈先生(化名)表示:“以前30元能买一包的烟,现在50元都买不到,负担确实加重了。”而另一位长期吸食“王冠”的市民张大爷则说:“虽然涨价了,但新包装的焦油量标注更清晰,我更倾向于选择标注‘5mg’的产品。”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20位烟民中,12人表示愿意为更健康的选项支付溢价,这一数据与行业报告中的“健康溢价”趋势高度吻合。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烟草市场半年度报告》显示,高端产品如“利群(新版)”批发价已突破120元/条,部分限量版产品在电商平台甚至出现200元以上的“黄牛价”。相比之下,传统低价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某省级烟草公司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8天。一位业内专家分析:“这反映了消费升级与政策引导的双重效应。”

法律合规层面,北京市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关于规范烟草制品零售点布局的通告》,明确要求每个社区零售点不得同时销售两类以上低价卷烟。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原本销售“王冠”的便利店已主动撤架,转而增加“长白山”等符合新规的产品。律师张伟在点评中表示:“这标志着烟草市场从‘放管服’向‘严管细服’转变,零售户必须适应新规则。”

在“低价王冠烟批发商”集中的长三角地区,记者发现行业洗牌正在加速。某大型批发企业市场总监透露:“我们已裁撤了30%的低价渠道团队,同时增加了高端产品培训资源。”这一调整直接导致该地区王冠系列销量下滑22%,而高端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种结构性调整预计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至2026年。

消费者评价方面,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王冠系列产品的好评率从2024年的92%下降至目前的85%,差评主要集中在“价格上涨但品质无提升”上。与此同时,高端品牌如“黄山(天都)”的好评率反而提升了3个百分点。一位长期关注烟草市场的学者认为:“这表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与政策引导形成了正向循环。”

多位烟民对未来的看法呈现分化。在杭州某高校工作的李教授表示:“虽然不赞成强制提高价格,但支持通过税收杠杆引导消费升级。”而另一位烟龄20年的市民则抱怨:“现在一天一包烟的开销从30元涨到80元,确实难以承受。”这种矛盾心态在烟草政策讨论中十分普遍,也反映出行业转型的复杂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低价王冠烟批发商”已经开始尝试新出路。有企业推出了电子烟兼容的“王冠”口味产品,并申请了相关专利;还有企业转型为烟草包装服务商,利用现有渠道资源开拓新业务。这种多元化探索或许为传统烟草企业提供了转型思路。

综合各方信息可见,2025年烟草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低价市场收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高端产品则迎来了发展机遇。这种结构性调整不仅影响着千万零售户和数亿烟民,更预示着中国烟草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8月新一轮政策细则的出台,行业格局或将迎来更大变动。

标签: 低价王冠烟批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