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随着烟草行业许可管理政策的持续收紧,国内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调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行业运行情况报告》,全国烟草行业上半年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3.5%,但行业合规压力与出口监管力度显著加大。记者今日从多地烟草专卖局了解到,针对“出口黑金香烟”等跨境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升级,多起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在北京市朝阳区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向记者透露,近期查获的一批“出口黑金香烟”案件涉及金额高达5000万元,涉案香烟品牌包括“中华”、“玉溪”等高端产品。据办案人员介绍,这些香烟本应销往海外市场,但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国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执法人员表示:“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烟草专卖品,此类行为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行业市场行情显示,高端香烟价格持续走强。记者走访北京、上海等地烟草专卖店发现,一盒“中华(硬)”售价120元,较去年同期上涨5元;而“出口黑金香烟”的仿冒品在黑市中仍有交易,但价格波动较大。一位长期从事烟草批发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规渠道的香烟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商家试图通过跨境走私牟利,但风险极高。”
针对出口监管,海关总署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制品出口监管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出口烟草制品必须提供合法的出口许可证和目的地国认证。广东某外贸公司负责人表示:“出口黑金香烟”的非法交易不仅涉及国内法律风险,还可能触犯进口国的烟草管制条例,企业需谨慎操作。”
在消费者端,多位烟民对行业监管表达了不同看法。北京某高校教师李先生表示:“我支持严格监管,但希望合法的香烟供应不受影响,特别是对高端香烟的购买限制应适度。”而另一位烟民则抱怨:“现在买正品香烟越来越难,有些品牌甚至需要排队,黑市反而更方便。”
业内专家对当前形势作出点评。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明指出:“烟草行业许可管理的核心在于平衡税收与公共健康目标。当前‘出口黑金香烟’问题反映出监管需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覆盖,特别是对网络销售和物流环节的监管亟待加强。”他进一步解释:“根据2024年修订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任何未经许可的烟草制品流通均属违法,执法部门需结合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异常交易。”
记者采访了上海海关的关务专家王女士,她详细解读了出口黑金香烟的识别要点:“合法出口的烟草制品必须具备‘一证一码’(出口许可证和唯一追溯码),而非法产品往往缺少这些标识,且包装上可能存在语言错误或条形码异常。”她还透露,近期海关在宁波口岸查获的“出口黑金香烟”案件中,涉案香烟的焦油含量标注与实际不符,涉嫌虚假宣传。
在法律合规层面,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强强调:“消费者购买‘出口黑金香烟’不仅可能面临罚款,若香烟来源非法,还可能被追究连带责任。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走私烟草专卖品,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记者注意到,尽管监管趋严,部分消费者仍对“出口黑金香烟”持猎奇心态。在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分享“海外代购香烟”的攻略,称“价格比国内便宜30%”。对此,烟草行业人士呼吁:“消费者应增强法律意识,切勿因贪图便宜而触犯法律,更不能参与非法交易。”
在行业动态方面,多家烟草企业已调整出口策略。云南中烟公司发布声明称,将严格执行出口配额制度,并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打击非法贸易。而安徽中烟则表示,正在研发可追溯的电子监管码系统,以应对“出口黑金香烟”的挑战。
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落地,烟草行业许可管理正进入精细化阶段。从执法部门的专项行动到企业的合规升级,再到消费者的认知提升,各方力量共同构筑起烟草市场的法治防线。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出口黑金香烟”的治理仍面临跨境执法协调难、网络交易隐蔽性强等挑战,未来仍需多部门协同发力。
在广东某物流园区,执法人员展示了一批查获的“出口黑金香烟”包装材料,包括伪造的出口许可证和目的地国认证文件。负责人表示:“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供应链,下一步将加强与国际执法机构的合作,切断非法流通链条。”
截至发稿时,国家烟草专卖局已通报多起典型案例,包括对5家涉案企业的行政处罚和对3名个人的刑事拘留。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和处罚力度的加大,“出口黑金香烟”等违规行为将得到进一步遏制,烟草行业将朝着更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标签: 出口黑金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