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随着烟草行业进入新一轮产品迭代期,口感测评再度成为市场焦点。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专卖店及线上平台,发现“黄鹤楼细烟20一包”等高端细支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同时,最新发布的《烟草产品健康警示实施办法》对测评内容提出了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引发行业震荡。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连锁烟草专卖店内,店主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刚到货的“黄鹤楼(硬金砂)”细支烟,价格标注为“20元/包”。他透露:“最近这款烟的复购率很高,特别是35岁以上的男性顾客,主要看重它的‘回甘’口感和包装设计。”记者注意到,店内张贴的测评指引明确标注:“请勿使用‘劲大’等模糊表述,需参照《烟草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健康警示语。”
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的“中华”品牌研发中心专家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2025年口感测评必须兼顾‘风味描述的科学性’与‘社会责任’。例如,对‘黄鹤楼细烟20一包’的测评,不能仅说‘香气浓郁’,而需具体分析其‘焦油量≤8mg’的工艺基础。”他引用行业数据指出,今年上半年细支烟市场份额增长12.3%,其中“黄鹤楼”系列以23%的占比稳居前三。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发现,一位网名为“烟民老王”的消费者发布的长文引发热议。他详细对比了“黄鹤楼细烟20一包”与某进口品牌的区别:“前者入口是木质香,后段有茶香尾调,但价格敏感人群可能会觉得性价比不高。”老王的评价被转发超500次,但评论区很快出现监管提示:“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请删除可能诱导青少年吸烟的内容。”
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尽管“黄鹤楼”等品牌因合规投入导致成本上升,但线上渠道的“黄鹤楼细烟20一包”仍保持日均3000包的销量。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特别提及:“部分测评账号通过‘无添加’等暗示性词汇规避监管,已列入黑名单。”
在广东省江门市,记者走访了一家小型烟杂店,店主陈女士表示:“现在顾客问得最多的是‘这款烟的香精成分是什么?’因为新规要求包装上标注主要添加剂。”她展示了一包“黄鹤楼(软蓝)”,价格与细支版相近。一位正在购烟的年轻男性顾客小周补充道:“我更关注口感是否‘呛’,但店员提醒说‘这种描述会被举报’。”
《2025年烟草行业合规白皮书》指出,今年起测评需引用权威检测报告,例如“黄鹤楼细烟20一包”的焦油量需注明是“由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这一变化导致部分测评机构业务量下降30%。北京某测评工作室负责人王女士坦言:“以前可以凭经验打分,现在必须请化学分析师参与。”
记者在淘宝平台上搜索“黄鹤楼细烟20一包”,发现卖家页面已统一采用标准化描述:“本产品采用‘低温制丝工艺’,烟气柔和度较高。”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卖家透露,私下交流时仍有买家询问“是否适合长期抽”。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研究员刘博士表示:“任何形式的口感优化都不能替代健康风险提示,这是底线。”
在南京市场,记者发现“黄鹤楼”系列推出了“小盒扫码溯源”功能,消费者可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查看“从种植到口感的全流程数据”。一位使用该功能的消费者刘先生评价:“扫码后显示‘黄鹤楼细烟20一包’的烟丝储存期长达18个月,这点确实增加了信任感。”不过,他补充道:“但价格透明化后,感觉20元/包的定位开始模糊。”
随着《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版即将生效,行业专家预测,未来测评将更侧重“减害技术”而非“口感体验”。例如,有品牌开始宣传“黄鹤楼细烟20一包”的“纳米滤嘴技术”,但需在广告中同步标注“减害不代表无害”。
截至发稿前,记者收到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将对部分测评平台展开专项检查,重点查处“使用‘黄鹤楼细烟20一包’等具体产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而“黄鹤楼”品牌官方则回应称:“将配合监管,但坚持认为口感是产品核心价值,需在合规框架内进行科学表达。”
标签: 黄鹤楼细烟20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