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全国烟草行业专卖政策迎来新一轮动态调整,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部署,持续强化市场调控与合规监管。在四川、广东、山东等主要产烟省份,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反应迅速,行业内外关注度持续升温。
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草制品零售价格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省市烟草专卖局需严格执行“明码标价、统一限价”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变相涨价或价格欺诈行为。通知特别指出,对于中低价位卷烟,如“红塔山”“黄鹤楼”等主流品牌,零售价格不得突破省级指导价上限。在四川地区,40元左右的烟(如“娇子”“川渝中支”)成为监管重点,当地烟草专卖局已联合物价部门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价格体系稳定。
据《南方都市报》早间报道,广东广州某大型烟酒零售店店主李先生表示:“现在进货必须提供省级烟草公司的价格备案单,否则无法入货。像‘双喜(硬经典)’这种30元档次的烟,我们只能按指导价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加价。”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某连锁便利店时发现,店员在柜台显著位置张贴了价格公示牌,并强调“所有卷烟价格均由烟草公司统一核定,如有疑问可扫描二维码查询真伪”。
烟草行业合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王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专卖政策的收紧是长期趋势,2025年以来的动作尤为密集。一方面,这有助于遏制‘天价烟’市场乱象,另一方面也需警惕低价竞争引发的无序扩张。特别是对于四川40元左右的烟这类中端产品,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基层零售户的生存空间。”他建议,监管部门应同步优化零售户补贴机制,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
市场行情方面,行业媒体《烟草财经周报》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卷烟批发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3.2%,其中中档烟(20-50元区间)销量占比提升至45%。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评价:“现在买四川40元左右的烟更放心了,以前总担心买到假货或被宰,现在价格透明,消费体验明显改善。”然而,也有烟民反映:“严格限价后,部分稀缺品种如‘贵烟(国酒香)’的流通价上涨,反而加剧了市场分化。”
烟草专卖法执法部门行动同样引人注目。记者跟随成都烟草专卖局执法队走访时看到,执法人员通过便携式扫码设备现场核对零售户库存,对未贴防伪标签的卷烟当场查扣。一位执法人员透露:“今年上半年,全省已查处无证经营案件128起,罚款金额超500万元。对于‘低价倾销’行为,我们采取‘价格异常预警’机制,一旦发现某区域同品牌烟价低于指导价20%,立即介入调查。”
在政策影响下,烟草企业也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云南中烟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透露:“公司已调整‘云烟(软珍品)’等高端产品线投放策略,将更多资源倾斜至符合价格指导的中端系列。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扫码溯源’系统,消费者购烟时可实时查询产品流通路径。”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则呼吁进一步细化政策细则。北京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张女士表示:“建议在价格监管的同时,建立零售户分级管理制度,对长期合规经营的小商户给予税收减免等激励。此外,对‘四川40元左右的烟’这类区域特色产品,可考虑设置5%的价格浮动区间,以平衡市场需求。”
记者观察发现,尽管政策收紧,部分烟民转向代购或跨境购的行为并未完全消失。上海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个人邮寄入境卷烟数量同比增长12%,其中不乏规避国内价格管制的因素。对此,海关总署表示将联合烟草部门升级“智慧海关”系统,对高风险渠道进行重点筛查。
在行业合规建设层面,多家上市公司主动发布ESG报告,将“依法合规经营”列为核心指标。如湖南中烟在报告中披露,其已投资2亿元升级全国电子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到零售的全链条监管。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合规升级,将推动烟草行业逐步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
临近中午,记者在四川成都春熙路随机采访到三位消费者。一位年轻白领表示:“现在买烟更省心,但希望价格稳定的同时能增加些新口味选择。”一位中年男性则坦言:“四川40元左右的烟性价比一直不错,政策管住了价格,但品质不能打折扣。”而一位老年烟民则提醒:“年轻人买电子烟的越来越多,传统烟草还是得靠实在的产品和服务留住客户。”
综合各方反馈可见,当前烟草专卖政策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正面临平衡市场活力与合规秩序的考验。从价格管控到溯源体系建设,从零售户扶持到消费者权益保护,2025年的烟草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规则重塑。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政策执行力,更将决定中国烟草产业未来的竞争格局。
标签: 四川40元左右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