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对于烟草行业而言,是一个充满怀旧与变革交织的特殊日子。在经历了数轮严格的监管政策调整后,许多老烟民和行业观察者不禁感叹:“现在的烟,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然而,在南京老城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里,记者却意外捕捉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几位老顾客围坐在一起,手中捏着几包泛黄的旧版香烟,聊得正欢。
“什么烟有淡淡的清香味好抽?”一位头发花白的顾客突然发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怀念。他的同伴们立刻响应,有人提到“红塔山经典1956”,有人则推崇“中华(硬)”,甚至有人翻出手机,展示着早已停产的“牡丹”牌香烟图片。“那时候的烟,就是有股子特别的味道,现在再抽,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位姓张的顾客感慨道。他的话引来了店主王先生的共鸣:“是啊,现在市场上‘低焦油’‘淡味’成了主流,但老顾客们还是偏爱那种‘劲道足、回味香’的。”
记者注意到,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早在2023年就全面推行了《烟草制品减害技术指南》,要求各品牌逐步降低焦油含量,但一些老牌香烟的“怀旧版”依然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例如,云南中烟推出的“红塔山(怀旧版)”就凭借其经典的包装和略带甜润的口感,在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了15%。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这背后反映了消费者对‘熟悉感’的需求。在严格的控烟政策下,烟草企业不得不在合规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而怀旧产品恰好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怀旧情绪。在上海市中心的某写字楼里,一位年轻白领李女士对记者表示:“我父亲以前就抽‘红双喜’,现在他改抽电子烟了。老味道固然有吸引力,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她的观点代表了新一代消费者的倾向。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子烟用户数量已突破3000万,其中25-35岁人群占比超过60%。这一数据与烟草行业传统市场的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政策层面,烟草行业的怀旧情怀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思考。7月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杭州召开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多位官员提到了“文化传承与公共卫生”的平衡问题。一位参与会议的官员向记者透露:“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在严格执行控烟条例的同时,保留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烟草文化元素。比如,可以考虑将某些经典香烟的包装设计纳入‘烟草文化博物馆’项目,而非完全禁止。”
与此同时,市场行情也呈现出有趣的分化。记者走访了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的烟草零售点,发现“中华(硬)”2025年的零售价稳定在每包80元,而一些区域性品牌如“娇子(红)”则因包装复古而涨价,目前售价为每包45元。一位来自四川的烟民告诉记者:“我特意买了两包‘娇子(红)’,就是觉得那个包装像老照片,抽起来感觉特别有年代感。”
在法律与合规方面,新的挑战也在浮现。7月6日,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查处了一起利用怀旧情怀进行非法销售的案件,涉案人员通过社交媒体宣传“80年代特供香烟”,实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法规处处长赵女士强调:“消费者对怀旧产品的需求,绝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借口。所有在售烟草制品都必须符合《烟草专卖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刘教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怀旧情怀在烟草行业中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投射。但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记忆不应成为阻碍行业转型的理由。从长远看,无论是传统烟草还是新型烟草制品,都应当朝着更健康、更合规的方向发展。”
回到南京的那家烟草专卖店,记者再次听到了开头那个问题的回响:“什么烟有淡淡的清香味好抽?”这一次,回答的人更多了,答案也更加多元。有的指向货架上的新品,有的则指向窗外远处的电子烟专卖店。在这个变革与怀旧并存的时代,烟草行业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偶遇一位从外地赶来的烟民,他特意购买了三包“利群(新版)”,据他介绍,这款香烟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采用了更环保的包装材料。“我觉得这挺好的,”他点燃一支,深深吸了一口,“既能回味老味道,又能跟上新趋势,这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吧。”
标签: 什么烟有淡淡的清香味好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