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中国烟草行业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以“AI赋能香型研发”为主题的技术革新在多个烟草企业中逐步落地,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烟草香型研发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不仅大幅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更在提升消费者体验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中烟”)率先推出了搭载AI香型研发系统的“内蒙15元左右烟”新品。据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口味偏好,结合传统烟草工艺,实现了香型配方的精准优化。“过去一款新烟的研发需要两年时间,现在借助AI,半年内就能完成从配方设计到市场测试的全流程。”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这款“内蒙15元左右烟”已在当地市场投放,售价为15.5元/包,成为当地烟民的新选择。
记者走访内蒙古部分烟民时发现,不少消费者对AI参与研发的新品持积极态度。市民张先生(化名)表示:“以前15元档的烟味道比较单一,现在这款新品闻起来更清新,吸起来喉咙舒服不少。”而另一位烟民李女士(化名)则认为:“AI研发的烟是否健康,还是个未知数,毕竟烟草本身就有害。”针对这类担忧,内蒙古中烟回应称,AI仅用于香型优化,不涉及健康成分调整,所有产品均符合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的《烟草制品质量管理规范》。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24年底发布的《关于推动烟草行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研发效率,但必须坚守“健康第一”的原则。该局科技司司长王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AI技术是工具,不能改变烟草的本质危害,但可以通过优化香型,减少消费者对高尼古丁产品的依赖。”
与此同时,行业市场行情显示,AI香型研发技术的推广正带动烟草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云南中烟、广东中烟等龙头企业也相继宣布投入AI研发项目。云南中烟的“云烟”系列新品已开始试用AI辅助的香型调配,预计今年底将推出首款完全由AI参与设计的卷烟产品。市场分析机构“烟草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烟草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其中AI相关技术占比达15%,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业内专家对AI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赵教授指出:“AI香型研发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必须警惕过度营销。消费者应理性看待‘科技烟’,避免因口味优化而增加吸烟频率。”北京师范大学健康与烟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博士则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强调:“无论香型如何优化,烟草的危害不会改变,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噱头。”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采访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多位烟民。一位来自上海的消费者表示:“内蒙15元左右烟的口感确实比以前好,但价格略高,15.5元/包在低端烟中算贵的。”而广东的烟民则更关注健康问题:“AI能不能让烟少点尼古丁?这才是关键。”对此,部分企业回应称,短期内AI难以改变烟草成分,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可能推动低危害烟草制品的研发。
此外,记者注意到,部分消费者对AI香型研发的透明度提出质疑。有烟民在社交媒体上发问:“AI怎么调香?数据从哪来?会不会被算法操纵?”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烟草专卖局表示,将建立AI研发的公开透明机制,要求企业定期披露香型研发的算法原理和测试数据,确保消费者知情权。
在法律与合规层面,2025年3月实施的《烟草广告与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烟草企业不得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宣传。某律所合伙人刘律师提醒:“企业若宣称‘AI香型更健康’,可能面临虚假广告的法律风险。”
综合来看,AI赋能香型研发已成为烟草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监管合规之间找到平衡,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内蒙古15元左右烟的试点案例,或将为全国烟草企业提供宝贵经验。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未来烟草产品的香型优化或将在更大范围内影响消费者选择,但健康警示的警钟仍需长鸣。
标签: 内蒙15元左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