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的持续调整与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烟草行业用户画像呈现出新的特点。据《烟草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市场上“十元一包烟都是什么烟”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这一价格区间的产品不仅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折射出烟草行业的竞争格局与政策导向。
在南京某大型超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选购香烟的消费者李先生。他告诉记者:“现在经济压力比较大,十元一包的烟基本上就是‘红塔山’‘黄鹤楼’的低端系列,还有一些地方品牌。这些烟味道还行,但包装和口感肯定比不上二十元以上的。”李先生的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烟民的消费逻辑——在价格与品质之间寻求平衡。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最新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十元以下香烟的市场份额占比达35%,较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主要来自农村市场和三四线城市,其中“红塔山(经典1956)”和“白沙(软)”成为该价位的“双雄”。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一现象与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年来对高端香烟的税收调整有关,使得部分原本消费中高端香烟的群体转向平价产品。
然而,平价香烟的繁荣并非没有争议。7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发表声明称,中国平价香烟市场的扩张“与控烟目标背道而驰”。该组织援引《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出,低价烟草产品“会诱导青少年吸烟,增加低收入群体对烟草的依赖”。这一表态立即引发国内烟草行业与公共卫生专家的激烈辩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研究员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元一包烟都是什么烟?它们是公共卫生的‘定时炸弹’。这些产品往往通过低价策略渗透到校园周边和社区零售点,其危害性不容忽视。”他同时引用最新研究数据称,青少年吸烟率与平价香烟的可及性呈正相关。
但烟草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先生则持不同观点。他强调:“烟草税负已连续三年上调,行业利润增长主要依靠高端产品。平价香烟的稳定供应是保障零售户生计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的必要手段。”据其透露,目前全国有超过120万家零售终端依赖烟草产品维持运营,其中约60%的利润来自十元以下的香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平价香烟的用户画像具有鲜明的特征。在武汉某工厂区,工人们普遍选择“红河(软)”和“红杉树”,一位姓陈的工人算了一笔账:“一天一包十元烟,一个月就是300元,我们这个收入水平,真负担不起更贵的。”而在成都的菜市场,摊贩们则更倾向于“娇子(红)”,一位姓王的摊主说:“这个烟有地方特色,价格又合适,买的人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支付普及,平价香烟的消费行为也发生改变。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通过手机下单购买十元香烟的用户同比增长40%,其中90后占比达25%。这意味着传统认知中的“低价烟消费者主要是中老年”的印象正在被打破。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草市场秩序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省级烟草公司加强对平价香烟渠道的管理,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并推动零售终端电子化监管。据记者了解,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草专卖局已开始试点“扫码销售”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实名制验证。
“十元一包烟都是什么烟”这个问题,在2025年的语境下有了更复杂的答案。既有“红塔山”“白沙”这样的全国性品牌,也有“红河”“红杉树”等区域性强势产品,更有不少地方小品牌在夹缝中求生。一位不愿具名的烟草品牌经理透露:“现在做平价烟,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每包只有0.5元到1元,但这是占领市场的必要代价。”
在广东某烟厂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为“双喜(硬)”打包装箱。这款定价13元的香烟正处于十元档的边缘,其市场定位颇具匠心。车间主任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优化原料配比和包装设计,在保持口感的同时控制成本,这种‘准十元’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
消费者态度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在杭州某大学附近,记者遇到一群刚考完试的大学生,他们正在讨论“黄山(红方印)”和“南京(红)”,一位姓刘的学生坦言:“以前觉得十元烟丢人,现在觉得没必要为品牌花冤枉钱,味道好就行。”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或许预示着烟草市场的新趋势。
随着7月6日全国烟草市场的平稳运行,关于“十元一包烟都是什么烟”的讨论仍在继续。在控烟压力与市场需求的博弈中,这个价格区间的香烟产品将继续扮演复杂而重要的角色。正如一位老烟民所说:“便宜有便宜的好,贵有贵的妙,关键看你需要什么。”这句话或许道出了烟草消费最朴素的真实。
标签: 十元一包烟都是什么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