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北京——随着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烟草香精香料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全国烟草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监管风暴。今日,记者走访多地烟草市场发现,香精管控政策落地后,市场上部分香烟价格出现波动,而消费者和烟民的反馈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官方通报,新规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香烟中添加的香精香料种类和比例需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严禁使用可能对青少年吸引力过强的香精成分。这一政策被认为是继“降焦减害”之后,烟草行业又一重大监管举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副主任研究员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精管控是减少青少年吸烟率的关键一步,以往市场上出现的果味、薄荷味香烟往往更容易吸引未成年人。”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烟草专卖店看到,店主王师傅正忙着给顾客解释新规后的产品变化。“以前卖的‘薄荷醇’现在没了,‘果香醇’也下架了,现在只有‘烟草本香’系列的还在卖。”王师傅指着一款售价68元的“金圣”香烟告诉记者,“这款因为香精调整,味道确实淡了些,但价格没变。”他透露,近一周店内香烟销量下降了约15%,尤其是以往靠香精吸引年轻客群的低端产品。
在价格方面,多地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广州一位烟民陈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香烟价格对比表:“以前一包‘双喜’(硬盒)才45元,现在涨到48元;‘白沙’也从35元涨到38元。”陈先生无奈地说:“我每天要抽一包半,一个月多花30多块钱,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只能借30元钱买烟。”他的话道出了不少老烟民的经济压力。
与陈先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消费者对政策反应积极。上海某高校学生小张表示:“现在香烟味道更‘正’了,反而让我想抽的欲望降低了。”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投票显示,68%的90后受访者认为“去香精化”有助于降低吸烟频率。烟草行业分析师张伟指出:“从长远看,这一政策将重塑消费习惯,可能导致整体销量下滑。”
烟草企业方面,反应各异。云南中烟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旗下“云烟”品牌已提前完成香精调整,并推出了“云烟(软珍品)”等符合新规的产品线。但湖北中烟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层透露:“我们正在处理库存积压问题,部分含香精的香烟库存达到2000万包,每包成本约2.5元,若无法在三个月内消化,将面临巨大损失。”
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烟民。62岁的李大爷说:“以前‘红塔山’有股子甜味,现在抽起来更呛,但习惯了也还行。”而25岁的程序员小刘则直言:“借30元钱买烟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了,新烟味让我觉得更不舒服,也许该考虑戒烟了。”
在监管层面,各地烟草专卖局加大了执法力度。武汉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本周查获了3起非法销售含违禁香精香烟的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0万元。执法队员黄警官告诉记者:“现在查得特别严,查到一次罚款5万元起,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业内专家对新规影响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烟草学会理事刘教授分析:“短期内可能引发市场震荡,但长期看将加速行业整合,有利于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抢占市场份额。”他特别提到,电子烟行业可能成为受益者之一,因为“传统香烟的吸引力下降,部分消费者可能转向相对‘健康’的替代品”。
在消费者端,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不少烟民开始尝试混合口味。杭州一位老烟民告诉记者:“现在抽‘利群’觉得淡,我就借30元钱买烟时顺带买包‘红河’换换口味。”这种“组合消费”模式是否可持续,尚待观察。
国际烟草市场对此反应迅速。美国烟草业分析师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指出:“中国这一举措将影响全球烟草贸易格局,预计未来两年国际品牌将减少对华出口含香精产品。”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发言人则称赞:“这是全球控烟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可能带动更多国家采取类似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落地后,二手烟危害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赵明表示:“香精虽然不是主要健康威胁,但掩盖了烟草的刺激性,让人误以为危害降低。新规实施后,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可能更加清晰。”
在零售终端,变化同样明显。某连锁便利店店长透露:“现在卖香烟的柜台都张贴了新标识,必须提醒顾客‘本产品已调整香精配方’。”他算了一笔账:“虽然销量少了,但单品利润从原来的8元提高到10元,加上罚款减少,整体利润率反而上升了2%。”
随着政策深入实施,消费者适应期仍在继续。一位在街头采访中接受调查的女士说:“我丈夫以前总借30元钱买烟,现在他抽得少了,反而省下不少钱。”这种“无心插柳”的效果,或许是监管层最希望看到的。
标签: 借30元钱买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