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进入新一轮调价周期,各主要城市香烟价格出现明显波动。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发现,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及税收政策调整双重影响,烟草行业价格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在厦门,多家连锁便利店显示,中华(硬)批发价已上调至每条780元,创下近三年新高。
“厦门烟最贵的”这一传统认知在本轮调价中再度得到印证。据厦门市烟草专卖局数据,当地高端香烟平均零售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5%。记者在湖里区某品牌专卖店观察到,双喜(硬经典)从55元/包上调至58元,而同日广州市场该品牌仅售56元。厦门烟草行业人士透露:“自贸区特殊监管政策导致部分进口烟草税赋较高,这是价格差异的核心原因。”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行业运行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卷烟批发价格指数环比上涨3.2个百分点。其中,一类烟(100元/包以上)平均涨幅达6.8%,二类烟(60-100元/包)次之。法律专家指出,这一调整符合《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关于“根据市场供需状况适时调整价格”的授权条款。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张律师向记者表示:“此次调价并非临时举措,而是对2024年《烟草税制改革方案》的细化落实。”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层级的从业者。位于郑州的二级批发商王经理透露:“我们刚收到通知,利群(新版)从48元涨到52元,但库存积压严重,有客户一次性退回200条。”相反,在昆明市场,当地烟草公司营销部李主任称:“云产烟受原料优势影响,涨幅控制在2%-3%,部分品牌甚至维持原价。”这种区域分化现象引发业内热议。
消费者反应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海淀区工作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一包玉溪(软)要65元,比去年涨了10块,但不得不买。”而来自山东淄博的刘女士则表示:“我们这红塔山(软)才38元,比南方便宜多了,很多朋友特意开车来买。”记者在社交媒体抽样调查发现,超60%烟民认为“涨势超出预期”,但83%表示“还是会继续抽”。
合规监管成为本轮调价的最大看点。多地烟草部门启动“价格合规检查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先涨后返”等变相促销行为。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周某接受采访时强调:“任何低于明码标价20%的售卖均属违规,我们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广东某烟酒店店主林先生坦言:“现在进货系统直接对接省公司,电脑自动生成含税价格,想搞小动作都难。”
业内专家观点呈现多元视角。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所长赵教授指出:“价格波动本质上是供需再平衡,预计下半年高端市场将迎来5%-8%的量价齐升。”但国际烟草研究协会亚洲区代表山本健一提出警告:“若价格持续上涨,黑市交易风险将增加30%。”记者在武汉火车站附近暗访发现,确实存在“走私三五(软)45元/包”的地下交易,与正价62元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厦门烟最贵的”这一现象,当地消费者协会给出专业解释:“厦门作为沿海经济特区,烟草运输成本高企,加之本地消费水平较高,形成价格洼地效应。”记者走访中山路步行街时注意到,游客群体对高价香烟反应平淡,反而本地居民抱怨:“以前38元的南京(红)现在涨到46元,每月烟钱多花近百元。”
国际比较视角下,此次调价后中国卷烟平均零售价约为3.5美元/包,仍低于英国(12.2美元)、澳大利亚(17.8美元)等高税赋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艾米丽在邮件回复中提到:“适度价格调控是控烟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警惕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零售终端,新技术应用成为应对价格波动的亮点。杭州某连锁便利店通过会员系统实施“满百减十”活动(需购买指定品牌),系统自动扣除税后金额。店主周女士算账:“虽然单条利润缩水2元,但销量提升25%,总体收益反而增加。”这种“以量补价”策略在多地得到效仿。
随着7月1日零点到来,全国烟草价格体系正式进入新周期。记者在采访结束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价格标签更换过程中,部分店主会故意延迟张贴新价格,以避免引发顾客抵触。这种微妙的市场博弈,或许正是烟草经济最真实的写照。
标签: 厦门烟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