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全球第38个“世界无烟日”如约而至。在中国,这一天不仅承载着公共卫生倡导者的呼吁,更折射出烟草行业在多重监管压力下的最新动态。记者走访多地烟草市场发现,尽管控烟政策持续加码,但部分细分领域如“雪烟直销”模式仍在探索合规边界,而电子烟与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博弈,则成为行业转型期的焦点话题。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国有烟草专卖店内,柜台上醒目地张贴着“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标识。店员李师傅向记者坦言:“现在进店买烟的顾客,十有八九会被问及身份证。最近北京市烟草专卖局还要求我们每笔大额交易都要登记客户信息。”他展示了一份最新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续期通知,上面标注着“2025年电子烟与烟草制品混营需单独审批”的新规。
与实体店严谨的合规氛围形成对比的是,线上“雪烟直销”渠道的活跃度引人关注。在上海,某知名电商平台因“涉嫌无证销售进口雪茄”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行业分析师张明(化名)指出:“所谓‘雪烟直销’,本质上是品牌方通过社交电商绕过传统渠道,但《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这类行为已构成法律风险。”记者注意到,某国际奢侈品牌烟草系列虽已下架,但通过“海外仓直邮”等变通方式仍可搜索到相关链接。
价格波动成为当日市场最直观的变化。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5月全国卷烟平均零售价较去年同期上涨3.2%,其中“中华”硬盒批发价达到每条680元,而“利群”系列因原料成本上涨,部分区域提价幅度超过10%。浙江一位烟民老周抱怨:“现在抽包好烟得掂量掂量,上次买的‘黄山’(红方印)都涨了2块钱。”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发布的《电子烟管理办法(2025修订)》引发行业震动。文件明确将“加热不燃烧产品”纳入烟草制品监管,并要求所有电子烟产品必须在6月15日前完成备案登记。广州一家电子烟企业的法务总监透露:“我们正在按照要求提交包含产品配方、尼古丁含量等在内的72项技术参数,不合规产品将面临下架。”
消费者心态呈现分化态势。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30岁的程序员小陈表示:“电子烟税负加重后,我干脆戒了。”而45岁的张女士则认为:“加热不燃烧产品确实比传统烟温和,但价格太高,一条‘IQOS’(伊克奥斯)要1200元。”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尝试电子烟的青少年比例较2020年下降12%,但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仍存在“社交尝烟”现象。
烟草法律专家刘教授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修订案的配套措施正在落地,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烟草监管的衔接,将成为2025年的执法重点。”他举例说,某地已试点“烟草零售终端人脸识别系统”,凡识别出未成年人进入将自动报警。
市场行情监测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4.7%。不过,行业内部分化明显:传统烤烟型品牌增长乏力,而混合型及雪茄产品逆势上涨。云南一位烟农透露:“我们合作社今年试种的‘黄金叶’雪茄叶,收购价比普通烟叶高出50%。”
在“雪烟直销”现象高发的福建,记者发现当地烟草公司正尝试建立“品牌旗舰店+特许经营”的新模式。泉州一家“雪茄体验馆”内,店员展示着印有“中国烟草”标识的进口雪茄盒,并解释:“这些产品均通过省级烟草公司统一进口,每支都有唯一追溯码。”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仍需警惕“二次转售”可能引发的合规风险。
当日,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发布的《2025年控烟进展报告》指出,全国无烟环境覆盖率达到68%,但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在中小城市仍较普遍。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2025年监测期间,15-24岁人群吸烟率首次出现下降拐点,降幅达1.2个百分点。
临近傍晚,记者在南京路步行街看到,一家老字号烟草店正在清点“世界无烟日”特供的“健康警示主题”纪念烟。店长王女士说:“虽然销售量不大,但这是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与此同时,不远处一家电子烟店却排起长队,据称是在抢购“最后一波”未备案产品。
标签: 雪烟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