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秩序与消费环境在多重监管与行业自律下日趋规范。今日,多地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政策落地与消费趋势变化,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发现,尽管电子烟、新型烟草制品不断冲击传统卷烟市场,但“正品天下和烟在哪买”这一消费共识已深入人心,为行业合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卷烟销量同比增长3.2%,但平均单箱价值提升更为显著,达到5800元,较去年同期上涨7.5%。这一数据背后,是烟草行业在“控量提质”政策引导下,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渠道管控实现的成果。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烟草专卖局采访时了解到,该区域重点零售户已全部接入“扫码验真”系统,消费者购买卷烟时可通过手机扫描条码确认产品真伪,进一步巩固了“正品天下”的消费信任体系。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烟草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渗透。中国烟草协会副会长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我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追溯平台,但部分偏远地区和线上非正规渠道仍是监管盲区。消费者需要牢记‘烟在哪买’的原则,优先选择持证零售终端。”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查处假冒卷烟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超6亿元,其中不乏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假烟的案例。
在消费端,价格敏感度与品牌忠诚度并存成为新特点。记者在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随机采访的10位烟民中,有7位表示“宁愿多花10元也要买正规渠道的中华牌香烟”。一位姓张的消费者坦言:“现在假烟工艺太逼真了,但抽起来总感觉不对劲,而且万一被查到罚款更不值。”而另一边,新中式烟草产品如“草本爆珠”卷烟的市场接受度也在提升,某品牌旗舰店经理介绍,该品类单日销量已占店铺总量的25%。
市场监管部门动作频频。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今日发布《关于规范烟草制品零售终端经营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零售点必须在显眼位置张贴“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标识,并配备摄像头实时监控。上海市则启动了“电子许可证”试点,零售户可通过手机APP完成日常报备,大幅提高合规效率。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举措将加速淘汰“散乱污”经营主体,推动行业向“小而精”方向发展。
在价格方面,各省市烟草价格保持稳定。记者调查发现,全国性品牌如“中华”硬盒价格维持在100元/条,“双喜”硬盒为85元/条,而区域性品牌如“黄山”硬盒价格在65元/条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价位产品出现小幅回调,如“利群”软盒从95元降至92元,反映出市场对高价烟的消化能力正在减弱。
国际市场方面,我国烟草制品出口面临新的机遇。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7月,我国烟草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7%,其中“中华”品牌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2%。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海外消费者对“正品天下”的验证渠道仍存在认知障碍。一位在泰国经营中资烟店的老板表示:“很多老外不知道怎么辨别真伪,我们只能手把手教他们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烟监管持续加码。国家烟草专卖局今日公布的《电子烟产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烟产品目录,未纳入目录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业内专家分析,这一规定将加速行业洗牌,预计将有超过30%的小型电子烟企业面临淘汰。与此同时,传统卷烟与电子烟的界限愈发模糊,有消费者吐槽:“现在很多烟酒店既卖真烟又卖电子烟,但‘烟在哪买’的界限反而更难分清了。”
在法律合规层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配套细则将于9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律师解读称:“新规明确将‘代购’行为纳入违法范畴,个人通过社交媒体销售卷烟最高可罚10万元,这将极大震慑非正规流通。”记者调查发现,某社交平台已下架超5000条涉嫌售烟的广告内容,印证了监管的严厉态势。
消费者评价方面,呈现出两极分化。一位资深烟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现在买烟太麻烦了,但总比买到假烟强。”而年轻消费者则更关注购买体验,某电商平台用户评价:“如果能实现‘正品天下’的线上购买,哪怕贵一点也愿意尝试。”这种分歧反映出烟草消费正从单一产品需求向综合服务体验转变。
展望零售终端的未来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智慧零售”模式。广东省烟草公司推出的“云上烟店”系统已覆盖全省30%的零售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店主优化库存。一位使用该系统的店主告诉记者:“系统会根据周边消费习惯推荐补货,比以前凭经验进货准确多了,‘烟在哪买’的问题正在被科技解决。”
标签: 正品天下和烟在哪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