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全国烟草行业防伪溯源体系建设迎来又一重要进展。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随着新一代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烟草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市场假烟、走私烟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甘肃兰州,当地烟草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防伪溯源系统,今年上半年兰州品牌香烟的假货投诉量同比下降了37.2%,这一成绩与全国烟草行业整体趋势基本一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防伪溯源技术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消费者体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以“硬黑盒兰州香烟”为例,该产品在包装上采用了最新的AR防伪技术,消费者只需通过官方小程序扫描烟盒上的二维码,即可实时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物流轨迹以及销售渠道信息。据兰州卷烟厂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已经实现了‘一包一码’的全覆盖,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能通过大数据追溯责任主体。”
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印证了技术升级的成效。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第二季度,通过溯源系统发现的异常交易线索同比增加了215%,这些线索直接指向了多个跨省销售假烟的团伙。上海市则在7月底破获了一起利用电子烟包装冒充“硬黑盒兰州香烟”的案件,涉案金额超过300万元。这些案例表明,防伪溯源系统不仅成为企业自我保护的工具,更成为打击违法行为的利器。
在行业层面,防伪溯源的推进也引发了市场格局的变化。记者注意到,随着合规成本的增加,一些小型流通渠道开始被淘汰。云南一家烟草经销商表示:“现在做烟草生意,没有防伪资质根本活不下去。我们公司去年投入了50多万元升级溯源系统,虽然初期成本高,但今年销售额反而增长了18%。”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正成为烟草市场的新常态。
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多位烟民向记者反映,部分防伪措施过于复杂,例如“硬黑盒兰州香烟”的AR扫描需要在特定光线下进行,这让一些老年消费者感到不便。中国烟草学会专家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技术升级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技术在前,服务在后’,让消费者既能享受防伪带来的安全感,又不增加额外负担。”
法律合规方面,新的《烟草专卖品防伪溯源管理办法》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规首次明确将区块链存证纳入法律框架,规定“烟草制品的防伪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0年”。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解释道:“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以凭借防伪记录作为有力证据,而企业也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防伪溯源的加强并未影响正当消费需求。记者走访了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的烟草专卖店,发现“硬黑盒兰州香烟”等主流品牌的销量保持稳定,其中“硬黑盒兰州香烟”的单价在45元至50元之间,与去年同期持平。一位常年在深圳做生意的烟民表示:“现在买烟更放心了,虽然价格没变,但知道是真货,心里踏实。”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网络平台上的讨论呈现出两极分化。有消费者称:“防伪措施做得太好了,现在买烟基本不用怕买到假货。”但也有人抱怨:“扫码验证太麻烦,希望简化流程。”针对这些声音,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收集各方意见,计划在今年底前推出更便捷的验证方式,同时保持防伪的可靠性。”
业内专家对防伪溯源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指出:“烟草防伪应与智慧零售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不仅能识别假货,还能预测市场趋势,实现从‘事后追溯’到‘事前预防’的转变。”这一观点得到了多家烟草企业的认同,有企业已经开始试点将消费者扫码数据用于优化库存管理。
在记者的走访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消费者开始主动分享防伪溯源的使用体验。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晒出“硬黑盒兰州香烟”的溯源页面截图,并标注“真品验证”。这种自发的传播,让防伪系统从单纯的监管工具,逐渐演变为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凭证。
综合来看,2025年的烟草防伪溯源工作呈现出技术升级、监管加强、市场适应的三重特征。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持续应用,烟草行业的透明度将进一步提高,但如何在严格监管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仍将是各方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而“硬黑盒兰州香烟”等代表性产品的市场表现,也将成为观察这一进程的重要窗口。
标签: 硬黑盒兰州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