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北京——随着“时局紧 不抽10元以下的烟包装革新引领潮流势在必行”这一行业热词的持续发酵,烟草行业的包装革新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最新监管政策,要求自2025年9月1日起,所有卷烟包装必须全面采用“AI智能防伪系统”,这一举措不仅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更让消费者对烟草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产生了新的期待。
在政策发布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烟草专卖店,发现部分品牌已经开始提前布局。例如,中华、双喜等高端品牌已经推出了带有“AI防伪标识”的限量版产品,售价均在100元/包以上。一位店员告诉记者:“现在不抽10元以下的烟,基本上都能看到这种新包装。特别是那些经常出差的人,他们更关心真伪问题。”
与此同时,行业市场行情也出现了微妙变化。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虽然整体销量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但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却逆势增长了8.3%。业内人士分析,这与消费者对“品质和安全”的双重追求密切相关。“AI包装的引入,相当于给产品加了一道‘数字身份证’,”某烟草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我们预计这一技术将逐步向中端市场渗透,未来两年内覆盖所有价格区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变革持乐观态度。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位烟民中,有六位表示“新包装看起来更花哨,但实际作用不大”。一位姓李的消费者直言:“我更关心价格,不抽10元以下的烟,但包装再智能,也改变不了吸烟的危害。”这一观点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调侃:“AI能防伪,但防不了肺病。”
针对公众的疑虑,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此次包装革新并非追求‘炫技’,而是基于监管需求。根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最新要求,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法烟草制品的打击力度。”他引用了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查获的假冒伪劣卷烟案件同比增长了15%,价值超过50亿元。AI防伪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追溯效率。”
在法律和合规层面,此次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北京市律师协会烟草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对包装标识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不仅要确保技术可行,还需通过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认证。”他特别提到,某知名品牌因未能按时完成包装升级,已被处以20万元罚款,这成为行业内的警示案例。
业内专家的点评同样值得关注。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刘教授认为:“AI包装的推广,标志着烟草行业从‘物理防伪’向‘数字防伪’的转型。但这一过程需要平衡成本与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他建议,监管部门应设立过渡期,允许中小企业分阶段实施。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动态也为国内行业提供了参考。据路透社报道,欧盟最新通过的《烟草产品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在2026年前实现“全链条数字追溯”,而日本烟草公司早在2024年就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包装解决方案。相比之下,我国此次的AI防伪系统更侧重于“消费者识别”,通过手机扫码即可验证真伪,操作更为简便。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分歧依然存在。一位企业高管表示:“我支持任何能打击假烟的措施,毕竟不抽10元以下的烟,就是为了买得放心。”而另一位年轻消费者则认为:“技术再先进,也改变不了烟草的本质。希望政府能多关注控烟本身,而不是包装。”这种观点差异,折射出不同消费群体对烟草行业的复杂心态。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AI包装的“附加值”。例如,某地方品牌在防伪标签中嵌入了“健康提示”功能,消费者扫码后可获取吸烟危害的科普信息。这一创新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认为“在合规框架内,这种做法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新包装尚未全面铺开,但部分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扫码验货”的习惯。一位姓陈的烟民笑着说:“以前买烟只看价格,现在还得看有没有二维码。虽然有点麻烦,但至少能不抽10元以下的烟时,多一层保障。”
标签: 不抽10元以下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