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中国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规范调整,各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旨在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消费者权益。当日,记者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发现市场秩序整体稳定,但部分区域仍存在不规范现象,引发行业关注。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记者注意到,烟草专柜的摆放符合国家标准,所有产品均附带防伪标识,且价格明确标注。一位正在选购香烟的消费者李先生表示:“现在买烟比以前放心多了,每次都会检查包装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查到真伪。”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监管仍有提升空间。据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发布的最新数据,该省近期查处多起非法销售走私烟案件,涉案金额超过500万元,其中不乏“安徽抽的好烟”等本地知名品牌被仿冒。
烟草行业专家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市场规范的核心在于‘源头管控’与‘终端追溯’。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行的‘一品一码’系统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卷烟产品,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存在监管盲区。”他进一步解释,2025年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将电子烟纳入监管范畴,而传统烟草的追溯系统也在不断升级,消费者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产品生产日期、销售渠道等信息。
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7月,全国卷烟平均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2%,其中高端产品涨幅更为明显。例如,黄鹤楼(1916)售价为88元/包,而中华(硬)则达到98元/包。记者在上海市烟草公司采访时了解到,价格上调主要源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及环保政策加码。“每包烟的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约0.5元,加上税收调整,零售价自然水涨船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烟民。来自广州的陈女士表示:“安徽抽的好烟,比如黄山(天都),性价比一直不错,但最近发现有些小卖部卖的价格比官方定价低很多,让人怀疑是否正品。”而在成都,一位长期吸烟的赵先生则抱怨:“新规实施后,买烟的程序变复杂了,有些便利店因为资质问题被取消销售资格,导致买烟不方便。”
针对市场乱象,多地烟草专卖局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7月26日,重庆市烟草专卖局通报了一起案件:某个体工商户通过社交媒体销售未贴税控标识的卷烟,涉案金额达30万元,当事人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0万元。执法人员表示:“消费者若发现价格异常或包装可疑的烟草产品,可拨打12313举报。”
与此同时,行业合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管理规定》要求各地根据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设定零售点间距,例如人口稠密区不得低于50米。这一政策在一线城市执行较为严格,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执行难度。贵州省某县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坦言:“山区地形复杂,很多村庄只有一家小店,完全按照标准布局会引发民生问题。”
在法律层面,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司法解释明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仍予以运输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进一步压缩了非法流通空间。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刘律师分析:“过去许多案件因证据不足难以定性,如今只要证明行为人‘应当知道’所涉产品为假烟,即可认定为犯罪。”
对于“安徽抽的好烟”等区域性品牌,市场反馈呈现两极分化。安徽省烟草公司数据显示,黄山(红方印)销量同比上涨12%,但与此同时,消费者投诉中涉及该品牌的假货举报也增加15%。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品牌知名度提升与仿冒风险并存的问题。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多地烟草公司开展“识假辨假”宣传活动。7月26日,广州市烟草专卖局在地铁站点设置宣传点,通过实物对比、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市民普及假冒烟的识别技巧。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表示:“以前总以为只要包装好看就是正品,现在才知道要看印刷精度、防伪线这些细节。”
综合来看,2025年7月26日的烟草市场呈现出监管趋严、价格波动、消费认知提升等多重特征。尽管政策执行仍面临挑战,但各方共同努力下,市场规范化进程正稳步推进。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说:“买得放心,抽得安心,这才是规范市场的最终目标。”
标签: 安徽抽的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