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北京——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持续深化改革,香精管控政策再度成为行业焦点。今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最新通知,要求各省市烟草公司严格把控卷烟香精使用标准,禁止添加可能危害健康的非合规香精成分。这一举措不仅引发行业震动,更让消费者对“26000元一条的烟”等高价产品是否受到影响产生热议。
记者今日走访北京朝阳区某烟草专卖店时发现,不少消费者在选购时都会询问香精成分问题。一位正在选购软中华的顾客表示:“现在健康意识高了,听说有些烟里添加的香精可能致癌,还是得谨慎点。”店主则透露,近期已有品牌主动调整配方,但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根据《2025年中国烟草市场年度报告》显示,香精管控政策出台后,国内卷烟市场格局正悄然生变。报告指出,去年全国烟草税收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8%,但其中高端产品占比首次出现下滑。行业分析师王立新向记者分析:“26000元一条的烟虽然利润极高,但这类产品往往使用特殊香精配方,新规可能导致部分高端线停产。”
在行业层面,多家上市公司已作出回应。贵州茅台烟草公司公告称,旗下“国酒”系列将全面升级香精检测标准;云南红塔集团则表示,正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合规香精替代方案。中国烟草总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明远指出:“此次管控并非一刀切,而是针对违规添加物。例如薄荷醇、乙酰香兰素等常见添加剂,只要符合新国标仍可使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则对此持谨慎态度。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刘洋表示:“新规需明确追溯机制,避免企业打擦边球。”他举例说,去年查获的某品牌“水果味”电子烟就含有禁用香精,而其线下实体产品尚未被查处。
记者随后连线了三位不同消费层级的烟民。白领张先生(化名)坦言:“平时抽20元一包的,新规后尝到新配方,感觉味道淡了。”而资深烟民李师傅则表示:“贵烟的口感变化不大,毕竟26000元一条的烟不会在香精上省钱。”至于大学生小王,则更关注“是否会影响电子烟市场”,毕竟两者监管常被类比。
法律界人士认为此次管控具有里程碑意义。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静指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早已要求限制香料使用,此次新规是履约的具体体现。”她特别提到,新规中“不得使用可能产生误导的香精”条款,将直接影响薄荷、巧克力等风味烟的市场走向。
在监管执行层面,各地烟草局已展开行动。广州市烟草专卖局今日公布首批抽检结果,10个批次产品香精含量超标,其中不乏知名品牌。而上海市则创新采用“区块链溯源系统”,确保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可查。
行业专家座谈会上的讨论尤为激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国栋强调:“香精管控需平衡健康与产业关系,过度限制可能导致黑市泛滥。”而国际烟草制造商协会亚洲区代表则暗示:“中国标准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比如印尼的香草提取物出口。”
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截至今日收盘,烟草板块指数下跌1.2%,而医药健康板块逆势上涨。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预示着消费习惯的深层变革。
在产品端,记者发现创新正在悄然发生。某省级烟草公司推出的“透明配方”系列,在包装上标注了所有香精成分及来源,市场反馈良好。而另一家厂商则申请了“无添加香精”专利,单包定价提至80元,仍供不应求。
国际烟草杂志《Tobacco International》今日发表评论称:“中国香精管控力度全球领先,但执行细节仍有优化空间。”该刊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指出,全球烟草制品中超过40%含有潜在危害香精,中国此次行动或成为国际标杆。
傍晚时分,记者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遇到一位正在购买“26000元一条的烟”的顾客。他边付款边说:“越贵的东西越要严格管,毕竟我们这层次的人,健康比省钱重要。”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或许正是当前烟草消费心态的缩影。
随着夜幕降临,位于上海陆家嘴的烟草交易大厦内,采购商们正通过电子屏密切关注各地政策解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采购经理告诉记者:“新规短期内影响供货,但长期看会净化市场。毕竟消费者最终会选择更安全的产品。”
标签: 26000元一条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