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消费分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格局与消费者行为呈现出新的变化。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并综合网售平台、消费者反馈及行业专家观点,对当前烟草消费市场进行深度报道。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在部分网络平台上,同款香烟价格明显低于实体店,例如“中华(硬)”在网上的标价仅为120元/条,而线下零售价普遍为150元/条。对此,不少烟民好奇:“网上的烟特别便宜是真的么?”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背后涉及税收、渠道及合规性等多重问题。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人士表示,网络低价烟多为“灰色”渠道,消费者需警惕假烟风险。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烟草专卖店,店主李先生向记者透露:“最近不少顾客问能不能在网上买,说看到的价格比我们这里低不少。但我们是正规渠道进货,价格都是明码标价,不能做假。”他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非法来源烟草制品,网购低价烟很可能涉及走私或假冒伪劣产品。
记者随后登录某知名电商平台,发现部分店铺打着“免税”“保税仓发货”等旗号销售香烟,但页面标注“仅限特定地区”或“需实名认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操作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消费者即使买到低价烟,也面临法律风险。2024年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明确禁止通过网络销售烟草制品,但监管仍有待加强。
与此同时,烟草行业消费分级政策在各地逐步落地。记者在上海市烟草专卖局了解到,该市已按“低、中、高”三个档次对零售终端进行分类管理,高档香烟(如“中华”“玉溪”等)的销售需符合更严格的实名登记和溯源要求。一位消费者陈女士表示:“以前随便买,现在买‘中华’要刷身份证,感觉更正规,但价格确实没降。”
行业专家对消费分级政策评价不一。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新认为,分级管理有助于规范市场,但需平衡监管与消费者需求。“分级可能导致部分烟民转向地下市场,反而不利于控烟。”他建议,应加强政策宣传,让消费者理解分级背后的健康与税收考量。
在消费者群体中,对低价烟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老烟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单位有同事在网上买过‘便宜烟’,后来发现是假货,呛得厉害。现在宁愿多花点钱,图个安心。”而年轻消费者小李则坦言:“虽然知道风险,但学生党买条烟要省好久,有时候忍不住会冒险。”
针对“网上的烟特别便宜是真的么”这一疑问,记者采访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处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低价烟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走私烟,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国内,逃避关税;二是假冒伪劣产品,以劣质材料生产,危害健康;三是“电子烟”概念包装的尼古丁制品,游走在监管盲区。无论哪种,消费者购买均属违法行为,且可能触犯《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相关规定。
在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烟草销量同比增长3.2%,但高端烟占比提升至28%,中低端烟需求有所下降。记者在广州市某大型超市看到,促销员正在推广“双喜(硬)”等中端品牌,称“性价比更高”。一位购买者表示:“分级后,以前买‘中华’的朋友现在也换牌子了,大家更注重实际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电商平台开始与烟草专卖局合作,试点“电子烟卡”等合规销售模式。某平台运营总监透露:“未来可能允许用户通过官方认证的电子卡号购买,但价格不会低于零售指导价。”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平衡合规与便利性的尝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烟草价格敏感度依然较高。有烟民算了一笔账:“一条‘利群’线下卖80元,网上看到59元,但算上运费和风险,可能不划算。”这种理性消费意识的提升,与近年来控烟宣传和分级政策的普及密不可分。
多位业内专家呼吁,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烟草制品,并关注包装上的防伪标识。同时,监管部门需持续打击网络售假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中国控烟协会秘书长崔洪斌表示:“消费分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希望通过市场调节,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替代品。”
回到最初的问题:“网上的烟特别便宜是真的么?”答案或许并不简单。便宜的背后,可能是法律红线、健康风险或监管漏洞。在2025年的烟草市场,消费者和行业参与者都在重新寻找平衡点,而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仍在继续。
标签: 网上的烟特别便宜是真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