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北京——随着烟草行业防伪溯源技术的不断升级,我国烟草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规范化管理。今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期打击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的最新成果,并重点介绍了新一代防伪溯源系统的应用情况。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获假烟案件1.2万余起,涉案金额超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防伪溯源技术的有力支撑。
在发布会上,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司长李明指出:“当前,我们已全面推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烟草产品防伪溯源系统,每一包香烟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信息都可被实时追踪。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扫描烟盒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到产品的生产日期、销售渠道、流通路径等详细信息,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记者在北京市多家超市和便利店采访时发现,超市的百元以下的香烟销售区域均张贴了“扫码验真”的提示标识。消费者王女士表示:“以前买烟总担心买到假货,现在扫个码就能知道真假,心里踏实多了。”而另一位烟民刘先生则补充道:“特别是那些价格适中的品牌,比如‘红塔山’‘红河’等,超市的百元以下的香烟销量明显回升,因为大家更愿意相信正规渠道的产品。”
然而,防伪溯源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据行业媒体报道,部分消费者对扫码验真流程仍存在疑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烟民告诉记者:“有时候扫码反应慢,或者页面显示不全,让人怀疑系统是否真的可靠。”对此,中国烟草学会副秘书长张华解释道:“目前系统存在兼容性问题,我们正在与手机厂商合作优化,预计下个月将全面升级。”
在市场监管方面,各地烟草专卖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近日通报了一起跨省制售假烟案件,涉案假烟多为“中华”“双喜”等高端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仍有部分低价位产品如“红双喜”(硬)被仿冒。执法人员表示:“不法分子正将目标转向中低价位市场,企图利用消费者对防伪技术的认知不足牟利。”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官方渠道价格透明,但仍有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低价香烟。在部分城乡结合部,一包“白沙”(软)售价仅为12元,远低于超市的百元以下的香烟价格区间。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赵明表示:“《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烟草专卖品。消费者贪图便宜购买低价烟,不仅可能买到假货,还可能助长非法贸易。”
从市场行情来看,2025年烟草行业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据中国香烟网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销量同比增长3.2%,其中中低价位产品需求旺盛。某烟草品牌 regional sales manager 陈先生透露:“我们主推的‘黄山’(红方印)通过防伪溯源系统后,线上渠道销售额提升了28%,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显著提高。”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多地烟草公司开展了“诚信购烟”宣传活动。杭州市烟草专卖局联合社区举办“扫码验真体验日”,邀请市民现场参与。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表示:“以前觉得扫码是形式主义,体验后发现确实能查到详细生产信息,以后买烟会更谨慎。”
与此同时,国际烟草防伪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与立法专家委员会报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采用了类似中国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该委员会中国区代表田中博士指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为全球烟草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仍有改进空间,比如如何让老年消费者更容易使用数字防伪工具。”
针对老年消费者群体,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在研发语音识别和简化版APP。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孙丽介绍:“我们已与烟草企业合作测试‘一键验真’功能,通过电话语音系统即可完成真伪查询,预计年内覆盖全国主要品牌。”
在法律合规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将“未按规定使用防伪溯源系统”列为违法行为。司法部立法三司负责人强调:“这标志着我国烟草防伪工作从行业自律上升为法律强制,将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更有力保障。”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未来烟草防伪溯源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融合,防伪标签与包装设计结合更紧密;二是数据共享,监管部门、生产企业、销售终端形成闭环管理;三是社会共治,鼓励消费者、媒体、社会组织参与监督。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峰表示:“防伪溯源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通过这一系统收集的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打击非法贸易,优化产品结构,最终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的持续加强,烟草行业的防伪溯源工作正逐步走向成熟。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主动使用扫码验真功能,超市的百元以下的香烟销售区也因产品真实性得到保障而重获消费者信任。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采访的最后,一位长期关注烟草行业的消费者权益律师对记者说:“防伪溯源系统的完善,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希望未来不仅香烟,更多消费品都能实现全程可追溯,让‘扫码验真’成为市场信任的新常态。”
标签: 超市的百元以下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