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今日发布最新通报,针对近期市场上出现的“低价中华小支烟”等违规销售行为,已启动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打击行动。通报指出,部分不法商家通过地下渠道以每包30元以下的非正常价格销售中华品牌香烟,严重扰乱了烟草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卷烟零售指导价的规定,更涉嫌偷逃巨额税款,我们将联合公安、税务等部门彻查到底。”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低价中华烟多通过社交媒体私域流量和物流中转站进行分销。在广东东莞某物流园区,执法人员查获一批标注“中华(小支)”的香烟,其零售价格仅为官方指导价的五折左右。据现场一名被查获的经销商交代,这些香烟来自“低价中华小支烟厂家”的地下生产线,通过伪造防伪标识和简化包装流程降低成本。烟草行业专家李教授指出:“中华品牌作为国家局重点管控的高端卷烟,其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均有严格记录。这种低价烟的出现,要么是走私品,要么是假冒伪劣产品,无论哪种情况都应严厉打击。”
市场行情方面,合法渠道的中华(小支)香烟今日全国平均零售价为每包58元,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价格最高,达到62元/包。而记者暗访发现,在部分城乡结合部市场,有商家以35元/包的价格销售所谓“内部特供”中华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者陈先生表示:“我以前买过这种低价烟,味道明显不对,而且包装粗糙,后来才知道可能是假的。”另一位老烟民则认为:“价格差异太大了,58和35差了23元,确实有人会贪便宜买,但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针对此次事件,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四项具体措施:一是要求各省烟草公司开展零售终端价格巡查,对低于指导价20%销售的商户进行重点核查;二是升级全国烟草专卖品追溯系统,增加小批量、多频次调货的监控预警;三是与电商平台合作,封禁所有涉嫌销售低价烟的账号;四是设立专项举报电话12313,鼓励公众提供线索。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查处类似案件328起,涉案金额超过1.2亿元。
“低价中华小支烟厂家”的生存土壤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偏远地区烟草公司对基层监管存在盲区,二是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于品牌忠诚度。在云南某县,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我们每月都要处理几起低价烟投诉,但嫌疑人往往跨区域作案,取证困难。”某大型烟草企业的合规总监表示:“正规厂家每条烟的生产成本至少要增加5元用于防伪和追溯,这是地下工厂无法比拟的,但消费者很难辨别。”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此次打击行动也引发了关于烟草价格政策的讨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赵研究员认为:“当前烟草价格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端烟利润过高导致监管压力增大,未来或许需要更精细化的价格调控。”但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张立反驳道:“价格不是自由市场,烟草作为特殊商品,必须坚持专卖专营,任何扰乱价格的行为都会被坚决制止。”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正在购买中华香烟的市民。其中7人表示会坚持购买正规渠道产品,认为“一分钱一分货”;2人表示如果价格差距过大可能会尝试低价烟,但强调“会先鉴别真伪”;还有1位消费者坦言:“如果便宜一半,真伪我可能不会太在意。”这种心态正是地下烟贩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华品牌系列销量同比增长4.7%,但其中小支规格的异常波动最为明显。某省级烟草公司市场分析员提供的内部数据显示,该规格烟在6月出现8%的销量骤增,同期周边地区查获的低价烟数量也同步上升,印证了地下渠道对正规销售的冲击。
针对此次事件,国家烟草专卖局强调将建立长效机制,包括:要求各品牌厂商每月提交价格异常报告;在零售终端推广电子价签系统;对连续违规的商户实施“黑名单”制度。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官员透露:“我们正在研究将价格合规性纳入烟草企业年度考核,对于纵容低价销售的厂家,将暂停其新品上市资格。”
随着专项行动的深入,各地已陆续传来战果。上海烟草专卖局今日公布,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了3个涉嫌销售低价中华烟的微信群,涉及会员200余人;而湖南某地则在一次跨省行动中,捣毁了一个专门生产低价中华小支烟的地下作坊,现场查获假冒注册商标香烟3.2万支,涉案金额达180万元。执法人员在现场发现,这些“低价中华小支烟厂家”使用的烟丝来源复杂,部分甚至掺杂回收烟梗,卫生指标严重不合格。
标签: 低价中华小支烟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