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持续回暖,各区域对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烟草行业区域对标推进会上,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各地需进一步深化对标找差、补齐短板,特别是在产品结构、营销网络和消费体验等方面实现突破。记者了解到,此次会议重点围绕“53块钱的香烟”等中高端产品市场表现展开讨论,反映出行业对价格带布局的精细化调整。
在区域对标方面,东部沿海省份表现尤为突出。浙江省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该省1-6月卷烟销量同比增长8.2%,其中单价在50元以上的产品占比达到42.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浙江市场53块钱的香烟销量非常稳定,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认知度明显提高。”记者在杭州某大型商超采访时发现,中华(硬)等高价产品专柜前始终排着长队,导购人员表示:“每天至少能卖出50条53块钱的香烟,而且复购率很高。”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仍面临较大压力。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布的区域对标分析报告显示,该省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仅31.3%,与目标值相差近10个百分点。当地一位批发商向记者抱怨:“现在53块钱的香烟不好推,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30-40元档位的产品。”不过,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双循环”战略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消费升级趋势已初现端倪。贵州省烟草公司近期推出的“贵烟·国酒香”系列,单条价格控制在53元左右,通过差异化营销迅速打开市场。
市场监管方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市场秩序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2.3万起,同比上升12.6%。报告特别指出,部分不法分子通过“53块钱的香烟”等中高端产品进行走私活动,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北京市烟草专卖局专卖处处长张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对于标价53块钱的香烟等热门产品,我们将加大追溯力度,确保每一条烟都可查、可追溯。”
行业专家观点呈现多元视角。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李志刚指出:“53块钱的香烟正成为衡量区域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其市场表现直接反映了当地消费能力和品牌建设水平。”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丽则持不同看法:“过度关注高价产品可能导致市场结构失衡,建议行业将更多资源投向30-50元价格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消费者对53块钱的香烟态度分化明显。30岁的程序员陈先生表示:“这个价位能买到品质好的香烟,值得。”而45岁的个体户老周则认为:“现在53块钱的香烟有点贵,偶尔抽一次还行。”
在产品创新领域,各企业动作频频。云南中烟近日推出的“云烟(大重九9+1)”,单条价格突破53元,通过数字化营销实现精准投放。广东中烟则重点布局“双喜(硬)”系列,通过价格微调将部分产品价格稳定在53元左右。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普遍采用“一物一码”技术,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真伪和防伪信息。
从法律合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配套措施正在各地落地。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洋介绍:“针对53块钱的香烟等中高端产品,我们已建立专门监管台账,确保符合新规要求。”记者在上海市某零售店看到,新上柜的53块钱的香烟全部配备税控标识,零售户老王说:“现在进货都要提供产地证明,比以前严格多了。”
市场行情方面,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卷烟批发价格指数为102.3点,较上月上升1.2点。其中,53块钱的香烟平均批发价格上涨2.5%,零售价格保持稳定。行业分析师指出,这一价格区间产品已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预计下半年将出现更多营销创新。
在消费者评价环节,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烟民。25岁的广告设计师小张表示:“53块钱的香烟包装设计很吸引我,虽然贵但感觉物有所值。”而52岁的退休教师老赵则认为:“这个价位的香烟性价比一般,不如以前的好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关注真伪问题,一位消费者直截了当地说:“53块钱的香烟仿冒品太多,买的时候得特别小心。”
区域对标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2025年下半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各省级局需建立“53块钱的香烟”等中高端产品监测机制,定期向总局报送市场动态。记者从河南省烟草专卖局获悉,该省已制定详细对标方案,重点提升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标签: 53块钱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