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全国烟草行业终端建设迎来新动态。据行业内部消息,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各项政策的落地,烟草企业正加速推进终端零售网络的升级与优化,力求在监管趋严的市场环境下保持渠道畅通与品牌竞争力。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发现“3元梅花烟”等低价位产品依然占据重要位置,但高端产品布局也在悄然发力。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记者看到,烟草专柜已全面更新为最新的“智慧终端”系统。该系统由烟草公司统一部署,具备扫码支付、库存预警、合规检查等功能。店主李女士告诉记者:“新系统上线后,补货效率提高了30%,而且每天晚上系统会自动生成销售报表,连向烟草公司申请补货都省事了。”她特别提到,虽然“3元梅花烟”是常客们的首选,但近期“中华”等高端品牌的销量也明显回升,尤其是新推出的“中华(金短支)”因包装升级,单盒价格从75元涨至80元后,反而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
行业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终端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所有零售终端必须在7月底前完成“一店一码”的数字化改造,同时严禁任何形式的烟草促销活动。记者在广州市天河区的一家烟酒店看到,店主王先生正忙着拆除门口的“买一包送打火机”招牌。“这叫‘形式大于内容’,”王先生苦笑道,“以前还能打擦边球,现在直接规定不能有任何附带赠品,连‘会员积分’都被叫停了。”
市场行情方面,记者梳理了全国主要烟价数据:云南“云烟(软珍品)”单盒价格稳定在45元,而备受争议的“3元梅花烟”在部分省份已出现缺货现象。中国烟草经济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低价位卷烟(10元以下)销量同比下降8.3%,中价位(10-30元)增长12.6%。业内专家分析,这一趋势与控烟政策收紧、消费升级双重因素相关。
记者随机采访了三位消费者。45岁的出租车司机老刘表示:“现在抽‘3元梅花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儿子他们那辈人都改抽15元以上的‘红双喜’了。”而刚大学毕业的小张则坦言:“虽然价格高了,但新烟包装设计得漂亮,抽起来感觉更‘上档次’。”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汉市场,有消费者发现“3元梅花烟”近期涨到了3.5元,当地烟草部门回应称这是“市场调节价”,但未提供官方文件支持。
法律合规领域,新修订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于7月1日起施行,明确将“无实体固定场所”列为不予发证的情形。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律师指出:“这意味着直播带货等新型渠道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烟草企业必须重新评估线上营销策略。”记者发现,多家品牌已暂停了此前备受关注的“AR试烟”等创新推广活动。
在行业内部,头部企业的终端布局差异明显。安徽中烟在合肥试点“社区烟草驿站”,将零售终端与便利店业务深度结合;而上海烟草则通过“中华品牌体验店”强化高端产品形象。中国烟草学会秘书长陈教授表示:“终端建设已从单纯的渠道扩张转向品牌体验和消费场景构建,这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数字化能力和合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烟监管趋严,传统烟草的替代效应有所减弱。记者在深圳市宝安区的一家零售店看到,虽然电子烟柜台已撤除,但店主仍通过“茶油香薰”等周边产品吸引原电子烟消费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控烟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但二手烟暴露率仍高达68%。
在山东淄博,记者发现“3元梅花烟”的替代品“长白山(软)”凭借相似的口感和4元的定价迅速占领市场。当地烟草公司工作人员透露:“低价位市场存在‘隐形涨价’,通过品牌替换实现价格上调是普遍策略。”这种做法是否违反价格法,目前尚无明确监管细则。
综合来看,2025年烟草终端建设呈现出数字化加速、监管收紧、消费分层三大特征。随着7月底合规检查期的临近,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多位零售店主向记者表达了共同担忧:“现在卖烟像走钢丝,既要完成公司任务,又要时刻盯着政策红线,一天都不敢松懈。”
标签: 3元梅花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