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随着烟草行业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国内烟草市场的年龄分布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在云南昆明举行的“2025中国烟草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指出,近年来35岁以下年轻烟民的比例首次出现显著下降,而50岁以上烟民的比例则稳步上升,这一趋势与近年来控烟力度加大及消费习惯转变密切相关。
记者今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的烟草专卖店发现,传统细杆卷烟如“中华烟细杆的价格”已从2024年的每包85元上涨至92元,涨幅达8.2%。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表示:“年轻顾客明显减少,尤其是20岁左右的消费群体,现在几乎看不到。”相反,50岁以上消费者对“中华烟细杆的价格”接受度更高,部分老年烟民甚至愿意加价购买限量版产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15-24岁吸烟人群比例较2020年下降6.3个百分点,而55岁以上吸烟人群比例上升4.7个百分点。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明(化名)接受采访时强调:“这一变化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强化执行直接相关,特别是电子烟禁令和公共场所控烟条例的实施。”
在成都某烟草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伟(化名)通过对比2020-2025年的消费数据发现,35岁以下消费者更倾向于“低焦油”和“草本添加”等概念型产品,而50岁以上群体则更看重“中华烟细杆的价格”所代表的品牌价值。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上海某高端商场内的中华专卖店,老年顾客的购买力明显强于年轻人:“我们上周推出的‘60周年纪念版’,70%的销量来自45岁以上消费者。”
然而,行业内部对这一趋势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华宝国际烟草公司市场总监王磊(化名)指出:“年轻群体的流失主要源于健康意识的提升,但新兴的‘小众烟’市场正在填补空白。”他举例说,某款主打“果香风味”的电子雾化产品,在20-30岁人群中的渗透率已达15%。但北京市控烟协会副会长张军(化名)反驳称:“这只是暂时的替代效应,长期来看,健康风险认知会逐步传导。”
从政策层面看,2025年3月实施的《烟草专卖品生产许可新规》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直接导致中小品牌退出市场,加速了消费向头部品牌集中。在杭州烟草交易中心,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华烟细杆的价格”已成为市场风向标,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其他品牌的定价策略。一位不愿具名的批发商透露:“如果中华涨5元,其他细支烟通常会在3天内跟涨2-3元。”
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不同年龄段的烟民。25岁的程序员小陈表示:“现在‘中华烟细杆的价格’太贵,我改抽国产中档烟了。”而58岁的退休教师老周则认为:“贵点就贵点,品牌有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城市出现了“代购香港烟草”的现象,但一位被采访的消费者李先生表示:“风险太大,不值得。”
国际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亚太区分析师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在邮件采访中称:“中国烟草市场的年龄结构变化是全球控烟运动的典型案例,但老年消费群体的黏性更强,这可能导致未来监管面临更大挑战。”他特别提到,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当吸烟率下降到12%以下时,市场会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与当前中国的趋势高度吻合。
在监管报道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市场监管报告》显示,全国共查处违规销售烟草案件1.2万起,其中涉及“中华烟细杆的价格”的假冒伪劣案件占比达32%。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队长刘洋(化名)表示:“针对老年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打击重点,特别是声称‘降焦减害’的不实广告。”
从行业市场行情看,2025年第二季度,国产细支烟销量同比增长3.7%,但其中60%的增长来自50岁以上消费者。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陈强(化名)在内部会议上透露:“我们正在调整产品线,计划将‘中华烟细杆的价格’体系进一步细分为‘经典款’和‘健康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需求。”
最后,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在社交媒体上,“中华烟细杆的价格”的讨论热度与实际购买行为呈现倒挂。微博话题#中华烟细杆的价格#的阅读量超过1亿次,但线下购买量却持续下滑。某社交平台大数据显示,讨论者中35岁以下占比达68%,而实际购买者中该年龄段仅占22%。这一现象或许预示着烟草消费正在进入“线上热议、线下分龄”的新阶段。
标签: 中华烟细杆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