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特有本地烟价格敏感度高,令人咋舌,望眼欲穿。

白诗涵 7

2025年7月19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进入新一轮调价周期,价格敏感度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今日,记者走访成都多家烟草零售终端发现,尽管近期国家烟草专卖局未发布全国性调价通知,但部分区域市场已出现微妙的价格波动,尤其是成都特有的本地烟品牌“蜀香”和“天府”系列,在终端零售环节的议价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上午10时,位于成都春熙路商圈的一家连锁便利店内,店主李明(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一盒“蜀香”软包(零售价45元/条)的价签,标注价格较上周上调了2元。“不是官方调价,是厂家通知的‘市场指导价’调整,”李明解释道,“我们这种店属于‘二类零售户’,进货价比‘一类户’高,不加点根本没法做。”记者注意到,该店“天府”硬包(零售价38元/条)同样出现了类似调整。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分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层干部向记者证实,近期确实对西南片区部分品牌进行了“非正式调价”。该干部表示:“这是基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和消费税调整的‘动态定价机制’体现,并非全国统一行动。”据《烟草行业日报》7月18日报道,2025年上半年全国烟草税利完成1.2万亿元,同比增长3.8%,但其中卷烟销量同比增长仅0.7%,价格敏感度成为影响市场平衡的关键变量。

在消费者端,价格变化正引发连锁反应。记者随机采访的5位烟民中,有3位表示“最近明显感觉香烟涨价”。市民王先生(化名)展示其手机备忘录:“去年7月‘天府’硬包卖35元,现在接近40元了,成都特有的本地烟价格涨得比外烟还狠。”而另一位年轻消费者则透露,其社交圈已形成“拼单购买”模式,每周固定时间集体采购,以降低人均支出。

行业专家的观点存在分歧。北京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华(化名)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指出:“当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特征——高端品牌受礼品消费回暖支撑,价格敏感度较低;但中低端市场,特别是本地烟品牌,面临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压力。”与之相对,成都烟草商业学会秘书长陈静(化名)认为:“成都特有的本地烟拥有稳定的政商务消费群体,短期价格波动不会影响市场格局。”

监管层面的信号同样值得关注。记者查阅《2025年烟草专卖执法指导意见》发现,新规特别强调“价格监测与市场秩序维护”,要求各地专卖局对零售终端价格异常波动进行“即时报告”。成都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今日通报,已对武侯区某烟酒店擅自抬高“蜀香”零售价的行为处以5000元罚款,这是本年度该市首例因价格违规被处罚的案例。

市场行情监测显示,除本地烟外,外烟品牌的价格策略更为灵活。记者在太古里商圈发现,某进口品牌电子价签每小时更新一次,从上午的60元/条波动至下午的62元/条。一位品牌经理解释:“这是‘动态定价系统’根据客流量和库存自动调整的结果,与本地烟的‘固定调价’模式完全不同。”

法律合规领域的新动向同样引人注目。四川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烟草行业合规白皮书(2025)》指出,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价格欺诈”明确列为违法行为,其中特别提到“利用区域价差诱导消费者”等行为。白皮书引用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显示,2024年已有3起因“虚假促销价”引发消费者诉讼的判决,烟草企业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

在成都特有的本地烟品牌中,“蜀香”系列近期还遭遇了渠道库存积压问题。记者在成都烟草公司官网发现,其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该品牌在川内市场库存周转天数从上季度的35天延长至42天。一位二级经销商透露:“现在厂家要求我们每月完成销售指标,但消费者购买意愿明显下降。”

消费者评价方面,社交媒体呈现两极化声音。小红书用户“烟民小李”发布的“成都香烟价格对比表”显示,其记录的12个品牌中,本地烟涨幅最高,但评论区的讨论却聚焦于“成都特有的本地烟是否值得这个价”。相比之下,抖音平台关于“烟草调价”的话题播放量突破2000万,其中不乏“如何通过代购获取低价烟”的灰色地带内容。

针对行业普遍关心的“价格敏感度与消费税联动”问题,国家税务总局烟草税收司一位负责人在今日召开的“2025年烟草税收政策解读会”上表示:“现行消费税政策仍以‘固定税率+从量计征’为主,但正在研究针对不同市场区域的差异化征收方案。”该发言被《中国税务报》全文转载,引发行业热议。

临近傍晚,记者再次走访成都多家烟酒店发现,部分商家已开始调整促销策略。锦江区某连锁品牌推出“买成都特有的本地烟送定制打火机”活动,而其他商家则选择在包装上标注“老顾客价”等字样。一位从业15年的店主总结道:“烟草市场的价格敏感度,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供需、政策、消费心理的复杂博弈。”

标签: 成都特有的本地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