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随着全球控烟浪潮的持续加码,中国烟草行业“低焦趋势”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低焦油卷烟销量同比增长15.3%,其中“黄山烟 徽商”系列凭借其“减焦不减味”的技术突破,市场份额环比提升2.7个百分点,成为行业转型的代表性品牌。
在杭州烟草专卖局今日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副局长张明华透露,新修订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国内实施细则将于9月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卷烟焦油含量不得高于8mg/支。这一标准比现行国标收紧20%,直接倒逼企业加速研发低焦产品。“像‘黄山烟 徽商’这样的传统品牌,通过纳米滤嘴和生物酶解技术,已将经典款焦油量从12mg降至7.8mg,同时保持徽派烟草的独特醇香。”张明华补充道。
记者走访上海烟草市场发现,低焦烟价格战已悄然打响。某品牌“轻逸”系列(焦油量6mg)的软包装售价从去年的58元/条涨至68元,而“黄山烟 徽商”的低焦新品“徽韵”却维持45元/条的亲民价格。“消费者现在很精明,既要健康又要性价比。”烟民李师傅边拆一包“徽韵”边说,他曾是“利群”的重度用户,但最近因咳嗽改抽这款焦油含量7mg的烟。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副主任王莉提供的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在20-35岁年轻烟民群体中,65%会主动选择焦油量低于10mg的卷烟。她指出:“低焦趋势与电子烟替代效应形成双轮驱动,但需警惕企业‘降焦增害’的伪命题。”记者注意到,“黄山烟 徽商”最新发布的“清源”系列,在包装上明确标注了“CO含量4mg”和“天然草本添加剂”,试图通过全维度减害概念抢占市场。
行业内部则呈现分化态势。云南中烟一位不愿具名的研发人员向记者坦言:“技术门槛极高,每降低1mg焦油,需投入至少5000万元研发费用。”而安徽中烟却发布财报称,其“黄山烟 徽商”低焦线产能利用率已达92%,预计下半年将贡献15%的利润增长。安徽中烟总工程师陈伟表示:“我们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开发的‘低温燃烧技术’,使焦油释放量理论上限降至5mg。”
在监管层面,市场监管总局今日公布的《烟草制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新增“低焦烟抽检频次加倍”条款。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站站长刘强透露,近期抽检的“黄山烟 徽商”等5个低焦品牌合格率100%,但仍有3个外资品牌因“实际焦油含量超标15%”被通报整改。
消费者态度呈现复杂多元。在“黄山烟 徽商”位于合肥的体验店,30岁的程序员王磊展示他同时购买的“徽商经典”和“徽商清雅”两款:“我早上抽经典款提神,晚上抽清雅款应酬,价格差不到5块钱。”而55岁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则抱怨:“低焦烟普遍偏软,开车犯困。”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赵明分析:“这反映了健康焦虑与消费习惯的深层博弈。”
国际烟草巨头动向同样值得关注。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今日发布声明,称其“iQOS加热不燃烧”产品在中国试点城市的渗透率已突破30%,但强调“与黄山烟 徽商等传统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反观“黄山烟 徽商”,其官网最新发布的《2025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该品牌已在黄山风景区建立“低焦烟叶生态种植基地”,宣称通过“基因育种”使烟叶自然焦油含量降低18%。
在今日的“2025中国烟草科技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特别指出:“低焦油≠低危害,关键在于有害物质的综合降低。”他举例说,“黄山烟 徽商”的“双低技术”(低焦油+低自由基)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较传统烟降低23%的肺部损伤率,但“仍需大规模人群数据验证”。
随着“黄山烟 徽商”宣布与阿里健康达成合作,计划推出“低焦烟健康档案”小程序,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这一融合健康管理的创新模式,或将重塑未来烟草营销格局。而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司长孙建明在今日内部会议上强调:“低焦烟不是终点,而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标签: 黄山烟 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