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北京——近年来,烟草行业年轻化现象日益凸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AI标题”这一主题下,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尽管我国烟草控制政策日趋严格,但部分烟草品牌通过创新营销手段和产品升级,依然在年轻群体中占据一定市场。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商业策略,更牵涉到公共卫生、法律合规等多重议题。
据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烟草销量同比增长3.2%,其中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首次突破15%。这一数据与往年相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记者走访多家便利店和烟酒店发现,不少年轻消费者对传统烟草品牌的新款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混合型香烟味道怎么那么难闻呀,”一位刚购买某品牌细支香烟的90后消费者王先生抱怨道,“但它的包装设计很吸引人,而且广告里说‘低焦油’、‘更健康’,我就尝试了一下。”王先生的看法并非个例,许多年轻烟民对烟草产品的选择往往受到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控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烟草企业不得在产品包装上使用误导性宣传语,如“低焦油”、“淡味”等。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品牌依然通过模糊表述绕过监管,例如将“低焦油”改为“柔和口感”,试图继续吸引年轻消费者。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担忧。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烟草年轻化趋势与我国控烟目标背道而驰。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而非通过包装和营销手段诱导青少年吸烟。”他还提到,国际经验表明,限制烟草广告、提高烟草税等措施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吸烟率。
与此同时,烟草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多家烟草企业推出电子烟和加热不燃烧产品,试图通过技术升级抢占市场。某国际烟草巨头中国区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研发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比如薄荷味、水果味的混合型香烟,预计下半年上市。”
然而,这种创新是否合规成为焦点。2024年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纳入监管范围,禁止添加香精香料。记者在暗访中发现,仍有部分店铺违规销售调味电子烟,价格从50元到200元不等,其中一款水果味电子烟售价高达128元。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发出警告。北京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张女士表示:“年轻消费者对烟草危害的认知不足,容易被新奇口味和包装误导。我们已接到多起关于烟草虚假宣传的投诉,正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在监管层面,多地已开始探索更严格的控烟措施。上海市于2025年6月实施新规,将室内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扩大至所有工作场所,违者最高罚款5000元。北京市则计划在年内将烟草自动售货机全部下架,以减少青少年接触烟草的机会。
但记者调查发现,网络渠道成为烟草营销的新战场。在某社交平台搜索“烟草”,仍能找到大量品牌推广帖,尽管这些内容已被标记为“广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企业通过‘软文’、‘网红带货’等方式变相宣传,监管难度很大。”
“混合型香烟味道怎么那么难闻呀,”一位刚戒烟不久的大学教师李女士无奈地说,“但我女儿班上仍有同学偷偷吸烟,他们觉得这是‘成熟’的标志。”李女士的话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吸烟的复杂成因,除了商业诱导,同伴压力、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门也在加强干预。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健康教育教学指南》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控烟专题课程,并建议将烟草危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某重点中学卫生老师告诉记者:“我们每周都会开展无烟校园活动,但学生接触烟草的渠道依然很多。”
在市场行情方面,记者了解到,2025年烟草价格有所调整。某知名品牌硬盒20支装香烟价格从45元涨至48元,而高端细支系列则维持在80元至120元区间。尽管价格上升,但销售数据显示,年轻群体对高价烟草的接受度反而更高。
针对这一矛盾现象,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明。他认为:“烟草年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协作。单纯依靠价格或法律手段难以根治,必须从文化层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目前,国际烟草巨头已开始调整在华策略。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中国区代表在回应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逐步淘汰传统卷烟,转向更安全的替代品,并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这一表态是否属实,仍有待观察。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吸烟率下降,但烟草消费结构正在变化。某烟草分析师指出:“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和社交属性,比如‘共享吸烟’、‘限量版烟草’等概念正在兴起。”这种趋势是否可持续,以及监管部门将如何应对,成为行业新焦点。
标签: 混合型香烟味道怎么那么难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