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直供贵惶烟多钱一盒确保防伪溯源一清二楚。明察秋毫

阮梦洁 7

2025年7月12日,随着全国烟草行业防伪溯源系统的全面升级,市场监管部门再次强调“真品卷烟,扫码溯源”的重要性。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假冒伪劣卷烟案件1.2万余起,涉案金额超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这得益于技术升级与监管力度的双重加码。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超市内,记者注意到新版“中华”香烟包装上新增的荧光防伪标识和二维码格外醒目。店员李女士介绍:“现在顾客买烟都会主动扫码,扫码后显示产地、批次、销售渠道等信息,假烟根本过不了这一关。”这种消费习惯的养成,与烟草行业近年来持续推行的“一物一码”工程密不可分。

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2025年烟草行业防伪溯源白皮书》显示,全国已有超过98%的卷烟品牌接入国家级溯源平台,累计生成电子溯源码超过1.5万亿个。上海烟草集团技术总监张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年在‘牡丹’系列烟中试点区块链技术,从原料种植到成品销售的全链条数据不可篡改,消费者可以追溯到每一批烟丝的具体来源。”

然而,在二三线城市,防伪技术的普及仍面临挑战。记者走访河南郑州某批发市场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户坦言:“有些老顾客还是习惯问‘直供贵惶烟多钱一盒’,他们觉得价格低的就是假货。”据市场行情监测,目前郑州市场“贵惶”香烟正品零售价为每条950元(约95元/盒),而假货价格多在300-400元之间。

国家烟草专卖局法规司司长王强强调,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无溯源标识的卷烟。近期修订的《烟草制品防伪溯源管理办法》增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专章”,规定因购买假烟造成的健康损害可追溯生产销售全链条责任。

在消费者端,防伪意识呈现两极分化。北京烟草协会近期开展的千人调查显示,65%的消费者会主动检查防伪标识,但仍有32%的受访者表示“只认品牌不认码”。一位姓刘的烟民告诉记者:“我朋友买过假‘利群’,打开就闻到怪味,现在我只去指定零售点买。”而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扫码太麻烦,我直接问店员是不是专柜正品。”

值得关注的是,跨境电商成为假烟流通的新渠道。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国际寄递渠道查获的涉烟案件同比增长23%。广东海关技术专家陈工指出:“新型电子烟和加热不燃烧产品是监管难点,我们正在研发针对这类产品的专属溯源系统。”

在行业层面,防伪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安徽中烟投入3亿元建设的“智链云”平台,实现了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程温湿度监控;而云南红塔集团则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了基于生物识别的验证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指纹比对确认真伪。

但技术升级也带来新的问题。有零售户反映:“新版溯源系统需要频繁更新APP,老年顾客不会用。”对此,多地烟草公司推出“扫码指导员”服务,在社区设立防伪咨询点。天津市烟草专卖局还开发了方言版语音验证系统,方便不同地区消费者使用。

在价格方面,真品“贵惶”香烟全国平均零售价稳定在每条950元,而市场上出现的“特价”版本多为假货。上海某医院呼吸科主任王教授提醒:“假烟添加的工业香料可能含有苯并芘等致癌物,长期吸食患癌风险是正常烟民的3-5倍。”

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的配套实施,传统烟草与新型烟草的防伪标准正在统一。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李军表示:“未来三年,我们将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统一溯源平台,实现‘一品一码’全覆盖。”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对防伪溯源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孙先生认为:“应建立消费者举报奖励机制,每举报一起假烟案件可获50-200元奖励。”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授赵明则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者处以货值30倍罚款,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消费者对防伪技术的接受度正在提高。杭州某公司职员张先生表示:“我上周在便利店买‘黄山’时,店员主动帮我扫码验证,这种服务让我很放心。”而一位经常出差的企业高管则说:“出差带烟时,我会特意多买几条正品,避免在酒店买假货。”

在云南昆明烟草产业园,记者参观了最新的防伪生产线。车间主任介绍:“每条烟的溯源码都是通过量子加密技术生成,理论上无法伪造。”但与此同时,仍有不法分子试图突破技术防线。近日破获的一起特大假烟案中,犯罪团伙利用3D打印制作假溯源标签,但最终因无法模拟荧光反应而被识别。

面对技术对抗,烟草行业正在寻求多方合作。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与烟草企业联合发布了《2025防伪技术路线图》,计划在明年实现“三维动态防伪”,消费者通过手机可查看烟支内部结构信息。而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溯源平台建设,提供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服务。

在消费终端,防伪教育仍需加强。记者在社交媒体发现,仍有消费者询问“直供贵惶烟多钱一盒”,并将低价烟作为真伪判断标准。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宣传教育处处长表示:“我们正在开发青少年防伪教育课程,从源头上提高公众辨别能力。”

随着“十四五”烟草专卖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防伪溯源系统正在从“监管工具”向“服务平台”转变。国家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主任透露:“明年将上线消费者投诉直通车,扫码即可举报假烟线索,实现24小时响应。”

在行业监管方面,新版《烟草专卖品准运证管理办法》于7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流通环节。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通过电子监管码追踪,今年上半年查处无证运输案件同比下降18%,有效遏制了假烟跨区域流动。

在市场反馈方面,消费者对防伪技术的评价呈现多元化。一位烟龄30年的老顾客表示:“现在买烟比以前麻烦,但能确保安全,值得。”而年轻消费者则更关注便捷性:“如果能像外卖APP一样一键验证就更好了。”

在政策执行层面,各地烟草专卖局创新监管模式。沈阳市推行“网格化溯源管理”,将城市划分为1000个管理单元;而广州市则开发了“假烟识别AI”,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帮助零售户快速判断真伪。

在技术标准方面,国际接轨成为新趋势。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院正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制定全球统一的烟草防伪标准,预计2026年发布。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打击跨国制假售假行为。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新的《烟草制品消费者权益保护指引》明确了假烟鉴定流程和赔偿标准。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指出:“消费者发现假烟后,可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免费鉴定,鉴定为假烟的,可要求销售者赔偿购烟款3倍金额。”

在行业自律层面,中国烟草协会发布了《防伪溯源自律公约》,要求会员单位每年公开防伪技术升级计划。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部分中小品牌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现象,防伪标识形同虚设。

在技术突破方面,新型防伪材料取得进展。中国烟草总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自毁防伪油墨”投入使用,一旦有人试图剥离标签,油墨会自动消失,无法二次使用。这一技术已在“双喜”等高端品牌中试点。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多地开展“真假烟识别进社区”活动。武汉市烟草专卖局联合疾控中心制作了《防伪手册》,详细讲解20种常见假烟特征。一位参与活动的居民表示:“以前只看包装,现在知道要从印刷、拉线等多方面判断。”

在行业竞争方面,防伪技术成为品牌差异化的重要手段。贵州茅台烟草公司推出的“茅台”细支烟,采用“双码验证”系统,外包装扫码显示销售信息,烟支内扫码显示生产信息,这种创新设计获得了消费者好评。

在监管科技方面,全国烟草专卖管理系统全面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测各品牌销售曲线,一旦发现异常波动,立即启动核查程序。这种智能监管模式使假烟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在消费者反馈渠道方面,新的“烟草防伪服务热线”投入使用。消费者可通过电话、微信、APP等多渠道提交假烟线索,举报成功后可获得50-500元奖励。数据显示,开通首月收集有效线索2876条,破获案件156起。

在技术培训方面,烟草行业启动“零售户防伪技能提升计划”。各地烟草公司组织专业讲师深入零售终端,开展“一对一”指导。一位参与培训的店主表示:“现在能一眼识别假烟的印刷缺陷,顾客也愿意来我店里买。”

在市场净化方面,联合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的“净烟2025”行动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捣毁假烟窝点37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23名。

在消费者认知方面,防伪意识逐步提高。一项针对18-45岁消费者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表示“会优先选择有完整防伪标识的卷烟”,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在技术迭代方面,烟草行业加快“智慧溯源”建设。国家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透露,正在研发基于5G和物联网的“实时溯源系统”,预计2026年可实现每支烟的动态追踪。

标签: 直供贵惶烟多钱一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