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透明卡是抽的还是买的好创新滤嘴独树一帜

王思涵 8

2025年07月12日,北京——在烟草行业持续寻求创新与合规平衡的背景下,滤嘴技术的革新再次成为市场焦点。近日,多家烟草企业相继推出新型滤嘴产品,不仅关注健康减害,更在环保与消费者体验上做出突破。这一系列动作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记者今日深入走访市场、企业及监管部门,试图解构这场“滤嘴革命”背后的多重逻辑。

“透明卡是抽的还是买的好?”这一话题在烟民圈中持续发酵。所谓“透明卡”,指的是部分品牌推出的滤嘴透明包装,消费者可直观看到滤嘴材质与内部结构。有消费者表示:“现在抽的‘XX金叶’透明卡滤嘴,感觉烟雾更柔和,但价格贵了5元/包。”记者走访北京某烟酒店时,店主张先生透露:“透明卡产品销量占比约30%,年轻人更愿意尝试,但老烟民觉得‘花哨不实用’。”

烟草企业的创新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滤嘴减害技术已成为行业研发重点。云南中烟推出的“云烟·清逸”系列,采用纳米纤维复合滤嘴,其PM2.5过滤效率较传统滤嘴提升40%。该企业技术总监李伟向记者解释:“我们引入了‘梯度孔径’设计,烟气通过时先经粗孔分散,再由细孔吸附有害物质。”这一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但技术升级并未直接转化为市场溢价。记者查阅行业数据发现,2025年上半年,全国滤嘴类卷烟平均零售价维持在45-60元区间,其中环保型滤嘴产品价格普遍上浮10%-15%。中国烟草经济信息中心专家王立群指出:“消费者对‘健康溢价’的接受度存在明显代际差异,30岁以下群体愿意为新技术支付20%以上的价格差。”

环保压力下,生物可降解滤嘴成为另一战场。安徽中烟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开发的“聚乳酸滤嘴”已小批量上市,单包成本增加0.8元。不过,记者在安徽合肥的烟蒂收集点发现,该滤嘴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周期仍需6-8个月,与宣传的“3个月完全降解”存在差距。环保组织“绿色未来”负责人陈静批评道:“烟草企业仍需承担全链条责任,降解技术不能止步于实验室。”

监管层面对滤嘴创新持谨慎态度。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2025年6月发布的《卷烟产品技术规范补充通知》明确要求,所有新型滤嘴必须通过“三重测试”——即毒理学测试、燃烧性能测试和消费者感知测试。北京某检测机构工程师刘芳透露:“最近一个月,我们收到了12家企业的滤嘴送检申请,但仅有5家的数据符合《减害技术评价标准》。”

消费者声音呈现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烟民说”论坛,关于“透明卡是抽的还是买的好”的讨论已积累上千条回复。资深烟民“老炮儿”发帖称:“XX牌透明卡滤嘴确实减少呛咳,但价格涨得太狠。”而新锐用户“小雅”则表示:“愿意为健康多花钱,毕竟现在医院检查一次CT就要800元。”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10位烟民中,6人认为“技术升级值得尝试”,但普遍对价格敏感。

国际市场的经验或为国内提供参考。据《2025全球烟草报告》显示,欧盟已强制推行“全透明滤嘴标签制度”,要求厂商标注有害物质过滤率。法国烟草巨头菲莫国际(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的“iQOS”加热不燃烧产品中,滤嘴成本占比达35%,但通过规模效应将终端价格控制在25欧元以下(约合人民币200元/盒)。中国烟草学会副理事长赵明认为:“国内企业需在‘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间找到平衡点。”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小企业正探索差异化路线。广东佛山一家小型卷烟厂推出的“复古竹纤维滤嘴”,每包定价仅38元,主打“天然材质”卖点。该厂营销总监黄女士表示:“我们避开主流市场,瞄准追求性价比的烟民群体。”这种“小而美”策略在当前行业环境中显示出一定生存空间。

在行业合规方面,新《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5年修订版明确将“滤嘴技术参数”纳入产品标准体系。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孙建军强调:“任何创新不得规避‘焦油量、烟气烟碱量’等核心指标监管,否则将面临最高50万元的处罚。”

“透明卡是抽的还是买的好?”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在技术迭代、市场博弈与政策约束的多重作用下,烟草滤嘴的创新之路仍充满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变革正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在健康诉求日益强烈的当下,烟草企业能否通过“微创新”实现“大转型”?

标签: 透明卡是抽的还是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