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聚焦 最畅销的短支烟市场净化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乔语涵 7

2025年7月11日,全国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净化行动,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烟草专卖机构展开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次行动正值夏季高温季节,烟草市场需求旺盛,但部分不法商家借机销售假烟、走私烟,扰乱市场秩序,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烟草零售市场发现,尽管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但仍有部分店铺存在违规销售行为。在某大型商超内,记者发现一名顾客正在询问“最畅销的短支烟”是否为正品,店员解释称:“现在市场管理严格,我们都是正规渠道进货,假烟基本见不到了。”然而,记者暗访中发现,一些街边小店仍在暗中销售价格低廉的假冒品牌香烟,如“中华”售价仅70元/条,远低于市场价130元/条,疑似假烟。

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烟草市场总销售额同比增长8.3%,其中短支烟品类增长显著,特别是“最畅销的短支烟”品牌——利群(新版)销量突破10亿支,成为行业标杆。然而,伴随销量增长,假冒伪劣产品也呈抬头趋势。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假烟不仅侵害品牌方利益,更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必须严厉打击。”

广东市场监管部门近日查获一起特大假烟案,涉案金额达2000万元,查获假冒“双喜”、“红塔山”等品牌香烟共计3000余条。办案人员透露,犯罪团伙通过地下工厂生产假烟,利用物流渠道跨省销售,手法隐蔽。执法人员现场查获的制假设备显示,现代造假技术已达到以假乱真程度,部分假烟包装与真品几乎无异。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当前烟草市场净化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网络销售渠道监管难度大,部分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假烟;二是消费者辨别能力不足,尤其是年轻烟民容易受低价诱惑;三是跨境走私烟持续涌入,特别是从东南亚地区走私的“万宝路”、“万宝路”等品牌,价格仅为正品的40%-50%。

记者采访多位烟民发现,消费者对市场净化持肯定态度。30岁的程序员李先生表示:“我宁愿多花点钱买正品,毕竟健康最重要。现在假烟太多,抽起来口感不对,还担心添加了不明成分。”而另一位烟龄20年的张先生则坦言:“最畅销的短支烟确实好卖,但假货太多,有时候自己都分不清,只能认准防伪标识。”

烟草法律专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新修订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执法力度,对制假售假行为可处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的罚款。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吴律师提醒消费者:“购买烟草制品应选择正规渠道,如发现假烟可拨打12313举报。”

在行业合规方面,头部烟草企业纷纷加强自律。如“最畅销的短支烟”品牌生产企业浙江中烟表示,已投入2亿元升级防伪技术,包括二维码溯源、特殊油墨等,消费者可通过扫码验证真伪。此外,企业还与电商平台合作,对线上销售实施严格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烟草违法案件1.2万起,查获假冒伪劣卷烟8.5亿支,同比上升12%。专家预计,随着“十四五”烟草专卖监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市场净化将持续加强。但与此同时,消费者教育仍需跟进,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彻底铲除假烟生存土壤。

在南京的一次烟草市场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一家便利店销售“南京(特醇)”香烟,售价仅为市场价的60%,经鉴定为假烟。店主王某称是“朋友送的样品”,面对证据仍百般抵赖。执法人员当场没收全部货物,并依法处以5万元罚款。此类案例反映出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亟需加强培训教育。

针对夏季烟草消费旺季,多地烟草专卖局已启动“夏季雷霆行动”,重点整治批发市场、物流中转站等关键节点。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表示,将联合公安、邮政等部门,对寄递环节开展“双随机”抽查,严防假烟流通。消费者王女士表示:“现在买烟更放心了,听说有专项行动,假烟应该少多了。”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中国卷烟流通协会发布《2025年烟草市场诚信倡议书》,号召全行业践行社会责任,拒绝销售假烟。部分省市已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零售户实施停业整顿。专家认为,只有将突击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才能实现市场净化常态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消费者对“最畅销的短支烟”等热门品牌尤为关注。在某连锁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顾客问得最多的就是这款烟的真假,我们会详细介绍防伪方法,并保留购买凭证。”这种消费意识的提升,为市场净化提供了群众基础。

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烟草打假工作正迈向数字化。广东某市烟草局引入AI识别系统,可自动分析监控视频中的可疑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全国推广“智慧监管平台”,预计年内覆盖所有重点城市。这些创新举措,为维护烟草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撑。

标签: 最畅销的短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