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北京——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烟草行业年轻化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24小时便利店,记者目睹了“便利店抢5000元烟”的火爆场景。上午10点,两名年轻消费者排队购买“利群”和“红塔山”新品,结账时合计消费近5000元。店员透露,类似消费在近两个月内已发生十余次,且多为20-30岁的年轻人。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烟草市场新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3%,其中主打“低焦油”“果香风味”的年轻化产品贡献了62%的增量。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烟草市场监管报告》指出,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但“社交吸烟”“礼品消费”等新形式正让烟草消费向低龄群体渗透。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某款定价120元/条的“薄荷爆珠”香烟,在电商平台被标注为“派对必备”,月销量突破2万条。
“便利店抢5000元烟”现象的背后,是烟草企业精准的营销策略。记者暗访中发现,某知名品牌在地铁广告中打出“毕业季送烟,情谊值千金”的标语,并推出“买三条送定制打火机”的促销活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90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下降,更注重包装设计和文化符号。”在杭州某高校周边,记者看到“细支烟”“电子烟替代品”等新品被摆放在显眼位置,价格区间从88元到688元不等。
监管层面对此保持高压态势。7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烟草专卖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制品营销监管的通知》,明确要求“禁止将烟草制品与婚庆、升学等场景关联”。但执行层面仍存挑战。北京某社区民警告诉记者,近期查获的3起向未成年人售烟案件中,有2起涉及便利店店主利用“熟人代购”规避监管。
消费者心态呈现两极分化。30岁的程序员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中华(金短支)”礼盒:“价格贵,但送客户有面子。”而25岁的自由职业者李女士则表示反感:“上次在酒吧看到有人把烟当口香糖递给我,觉得非常不适。”这种差异折射出烟草消费观念的代际冲突。烟草控制专家张教授指出:“年轻群体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存在‘折扣效应’,认为‘偶尔抽一支’不会上瘾,这与烟草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
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值得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全球已有89个国家实施了烟草制品调味剂禁令,但中国尚未跟进。某跨国烟草公司中国区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虽然薄荷口味被禁止,但我们在包装设计上做了更多文章,比如‘星空限定版’就卖到了180元/包。”这种策略引发了“形式创新掩盖实质危害”的争议。
在“便利店抢5000元烟”事件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消费者购买的多为礼盒装,且附赠“吸烟健康提示卡”。一位长期研究消费心理的学者认为:“这体现了烟草企业‘既要卖烟又要免责’的矛盾心理。”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调查发现,部分新品香烟焦油含量虽符合标准,但添加剂种类却增加了近40种。
随着“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推进,烟草年轻化问题已上升为公共卫生议题。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显示,16-24岁人群尝试电子烟的比例较2020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专家呼吁:“应将烟草营销监管延伸至社交媒体,切断品牌与KOL合作渠道。”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便利店通过“会员积分换烟”等变通方式规避法规。在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店员表示:“我们要求顾客出示身份证,但有人坚持买就卖,毕竟利润高。”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使得“便利店抢5000元烟”现象难以根治。据行业内部统计,2025年一季度,高端烟品(100元/包以上)在便利店渠道的占比已突破35%。
在采访中,一位烟龄5年的大学生坦言:“最初是受直播平台影响,主播说‘压力大抽支烟’听起来很酷。”这种“网红带货”式的引导,正成为烟草年轻化的重要推手。相比之下,传统烟草企业则更注重“怀旧营销”,比如在包装上使用80年代经典图案,吸引Z世代消费。
面对这一趋势,各地试点措施陆续出台。广州近日规定,全市便利店烟草展示面积不得超过货架总面积的20%;成都则推行“烟草销售实名登记追溯系统”。但专家指出,要真正扭转局面,还需在税收政策上做文章。目前国内高档香烟的平均税率为56%,低于国际控烟组织建议的75%标准。
“便利店抢5000元烟”现象背后,是消费文化、监管效能与公共卫生的复杂博弈。在采访的最后,一位资深零售分析师总结道:“当便利店把烟和啤酒放在一起促销时,就说明它已不再被视为有害品,而是普通的消费品。这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标签: 便利店抢5000元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