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北京——随着全球烟草行业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烟草市场在年龄分布上的新动向引发广泛关注。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群年龄结构正经历显著变化,传统烟草消费群体老龄化趋势加剧,而年轻群体中“制香烟自吸”等新型消费行为开始显现,引发行业与监管层面的深度讨论。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烟草流行报告》显示,我国吸烟者平均年龄已从2015年的37.2岁上升至42.8岁。这一数据与全球趋势一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发达国家吸烟人群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但中国因控烟政策与消费习惯的双重影响,增速更为明显。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烟草专卖店时发现,60岁以上顾客购买高价香烟的比例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3%,而35岁以下顾客中,选择电子烟或“制香烟自吸”的比例则增加了15%。
“我们店里的‘雪茄客’越来越多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店主李明告诉记者,“以前是年轻人多,现在很多退休老先生每天都要来买‘中华’和‘九五’,他们说年轻时抽便宜的,现在身体条件不允许,只能换高档烟。”与老年群体相反,记者在朝阳区三里屯地区观察到,年轻消费者对“制香烟自吸”的尝试明显增多。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学毕业生表示:“电子烟被禁后,我试过自己买烟丝和滤嘴卷烟,感觉更省钱,也能控制尼古丁含量。”
烟草行业市场行情显示,这一年龄分布变化已对产品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中国烟草总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高价卷烟(每包超过50元)销量同比增长18%,而中低价位产品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已开始布局“制香烟自吸”相关产品线。记者在云南玉溪卷烟厂采访时,技术部负责人张工透露:“我们正在研发可拆分的烟丝盒和智能滤嘴,预计年底投放市场,目标就是满足年轻消费者‘DIY’需求。”
监管层面对此变化反应迅速。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立新今日接受采访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制香烟自吸’等新型消费行为同样受到法律约束。”他特别提到,近期已有多起涉及未成年人自制卷烟的案例被地方烟草局查处,处罚依据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9条和《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第37条。
业内专家对这一趋势看法不一。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指出:“老年群体消费升级是经济水平提高的体现,但需要警惕‘健康焦虑’下的过度消费。”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明则认为:“‘制香烟自吸’现象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个性化消费的追求,但必须加强监管,避免成为青少年吸烟的‘灰色地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某高校医学系已开设“烟草制品自制与危害”选修课,试图从源头引导正确认知。
消费者评价方面,年龄差异导致观点鲜明对立。一位68岁的老烟民王大爷表示:“现在一包‘双喜’(45元/包)都要抽一天,但没办法,便宜的抽着不舒服。”而25岁的软件工程师陈小姐则分享道:“我试过网上买的烟丝,10块钱能卷一盒,但尼古丁含量根本没控制,第二天就头晕。”记者调查发现,淘宝等平台上有近千家店铺销售烟丝、滤棒等“制香烟自吸”原材料,价格从每500克15元到100元不等,但商品详情页普遍缺乏健康警示。
在上海市,记者注意到一种更复杂的趋势——部分中年消费者开始尝试“电子烟转传统烟”的回归。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赵明分析:“这可能与电子烟监管趋严有关,但更深层原因在于,40-50岁群体面临健康与社交的双重压力。”他援引医院数据称,该年龄段因吸烟引发的肺部疾病就诊量已连续三个月上升。
国际烟草市场动态也为中国提供了参照。美国《烟草控制杂志》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自制卷烟”市场份额首次突破8%,其中欧洲市场增长最为迅猛。记者联系到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亚洲区发言人,对方回应称:“我们正在评估中国市场的‘制香烟自吸’潜力,但不会开发相关产品,因为这与我们的‘无烟未来’战略相悖。”
在云南烟草基地,记者观察到传统烟农也面临转型压力。一位姓张的烟农说:“以前种烟叶,现在年轻人都不抽了,政府补贴让我们改种水果,但老一辈还是习惯种烟。”这种代际差异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截至发稿时,国家烟草专卖局尚未对“制香烟自吸”现象出台专项规定。但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涉及烟草制品的“新形态”监管框架正在制定中,预计将借鉴食品添加剂管理经验,对烟丝、滤嘴等原材料实施更严格的生产许可制度。对于这一变化,消费者和行业都在静待下一步政策信号。
标签: 制香烟自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