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中国烟草市场净化工作再迎新动态,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市场秩序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烟草专卖机构,严厉打击非法流通烟草制品,特别是针对免税店、跨境电商等渠道的违规行为。记者走访多地市场发现,尽管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但部分消费者仍对免税渠道的烟草制品存在认知误区。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免税店,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工作人员:“免税店的烟都有免税标吗?”对方表示:“所有进口烟草制品都有明确标识,但部分消费者可能混淆了‘免税’和‘非卖品’的概念。”随后,记者发现店内销售的某品牌香烟包装上确实标注了“免税商品”字样,但价格仍按市场零售价执行,这与消费者普遍认知的“免税即低价”存在偏差。
中国烟草总公司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非法流通烟草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超15亿元。其中,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和免税渠道流入内地的“洋烟”占比达23%,较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国家烟草专卖局法规司司长李明在例行发布会上指出:“当前市场净化重点已从传统假冒伪劣转向‘洋烟’非法流通,特别是部分免税店通过‘灰色地带’销售未完税烟草制品。”
记者采访了多位烟民后发现,价格因素仍是驱动部分消费者选择免税渠道的主要原因。在海南自贸港某免税店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者陈先生表示:“我在这里买一条‘万宝路’只需要280元,比内地便宜近100元。”但当被问及“免税店的烟都有免税标吗”时,陈先生坦言:“我根本没注意包装,只看价格。”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张伟提出:“消费者对烟草税收政策的认知不足,导致部分人误以为免税店商品无需缴纳消费税。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进口烟草制品必须按章纳税,免税店销售的‘免税商品’仅指免除了部分关税,而非免除全部税费。”
在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对一家涉嫌违规销售免税烟草的便利店进行了处罚。该店负责人承认,其通过“代购”方式从免税渠道获取香烟,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执法人员发现,这些香烟包装上虽有“免税”字样,但未标注完税证明和进口许可证号,涉嫌违反《烟草专卖品准运证管理办法》。
记者查阅相关法律发现,根据2024年修订的《烟草专卖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境内销售未按国家规定缴纳消费税的烟草制品。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强强调:“免税店销售的烟草制品必须符合‘一物一码’追溯要求,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真伪和完税信息。”
与此同时,烟草行业市场行情也出现新变化。数据显示,2025年6月,全国卷烟批发价格指数为102.3,较上月微涨0.5点。其中,免税渠道销售的“万宝路”等国际品牌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城市出现“一包难求”现象。行业分析师刘洋认为:“这反映出市场净化政策正在逐步显效,但部分消费者仍存在‘薅羊毛’心理。”
在广州市天河区,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购买免税烟草的消费者,其中7人表示“知道可能违法,但价格太有吸引力”。当被问及“免税店的烟都有免税标吗”时,仅2人能准确指出包装上的完税标识位置。对此,广州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黄磊表示:“我们将联合海关、税务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对消费者进行普法宣传,同时加强对免税渠道的监管。”
业内专家呼吁,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烟草消费观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吴刚指出:“无论价格高低,所有烟草制品均含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从法律角度看,购买非法流通烟草不仅助长走私行为,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记者注意到,海关和烟草部门在免税店设置了联合检查点,对离境和入境旅客携带的烟草制品进行严格检查。一位海关工作人员透露:“近期查获的违规案件中有近三成涉及‘免税店烟’,部分商家通过‘内外勾结’方式,将本应用于离境旅客的免税配额转售给国内消费者。”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对免税烟草的认知仍存在盲区。在南京某高校附近,一位大学生李明(化名)表示:“我一直以为免税店的烟就是免税的,没想到还要交税。”当被问及“免税店的烟都有免税标吗”时,他翻看自己刚买的香烟包装,惊讶地发现包装上虽有“免税商品”字样,但确实没有完税标识。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烟草专卖局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发布了《烟草制品购买指南》,明确指出:消费者在购买任何烟草制品时,应要求商家提供完税证明;如发现疑似非法流通烟草,可拨打12313举报。该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建立消费者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对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标签: 免税店的烟都有免税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