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进入夏季销售旺季,市场净化工作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近期多地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烟草制品流通,其中“真龙短烟”等热销品牌成为市场检查的重点对象。据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烟草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8.3%,但市场净化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反映出非法渠道仍有生存空间。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型超市,记者注意到“真龙短烟”的柜台前摆放着醒目的“真品标识”和“扫码验证”提示。超市经理李明告诉记者:“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真伪问题,我们每周都要接受烟草局抽检,一旦发现假货,罚款之外还要停业整顿。”他补充说,最近一个月超市的“真龙短烟”销量增长了15%,但仍有顾客反映在其他渠道买到过包装相似的仿冒品。
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6月全国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1.8万起,查获假冒卷烟8700万支,其中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占比达42%,较去年上升7个百分点。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已于今年3月实施,对网络售假、伪劣产品等行为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最高可处货值金额5倍的罚款。”
在上海市烟草专卖局举办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中,行业专家张教授分析了当前市场乱象:“现在假烟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有些仿冒的‘真龙短烟’甚至能通过普通扫码验证,但内含尼古丁含量超标30%以上,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他建议消费者通过“中国烟草”官方APP进行双重验证,同时指出“真龙短烟”官方定价为每条85元,若低于70元需谨慎购买。
记者走访广州白云区时发现,尽管烟草局在地铁口设置了“非法烟举报点”,但仍有市民反映在部分城中村的小卖部能以“真龙短烟”半价购得所谓“免税烟”。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刘伟表示:“这些所谓的‘免税烟’实为走私或假冒产品,市民贪图便宜最终可能得不偿失。”他展示了一盒刚查获的假“真龙短烟”,其过滤嘴与正品相比明显偏短,焦油含量标注为8mg但实际检测达16mg。
消费者评价方面,在社交媒体上,一位自称“老烟枪”的网友发帖称:“上周在朋友推荐的小程序买了条‘真龙短烟’,结果抽起来呛得慌,仔细一看防伪标是假的。”另一用户则表示:“现在买烟一定要去正规渠道,上次在便利店买的‘真龙短烟’82元,扫码后还能看到生产日期和物流信息,心里才踏实。”
烟草行业市场行情显示,随着“双碳”政策推进,今年多家烟草企业加大了环保型卷烟研发投入。云南中烟技术中心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测试一种新型‘真龙短烟’包装,使用可降解材料后成本增加3元/条,但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愿意为环保支付这部分溢价。”然而,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仿冒机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已出现仿冒环保包装的假烟。
国际烟草控制专家约翰·史密斯通过视频连线指出:“中国烟草市场净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消费需求与监管力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吸烟人口仍有3.5亿,这一庞大群体中相当比例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他们容易成为假烟目标。”他建议借鉴欧盟经验,在包装上强制使用独特二维码,实现“一烟一码”全程追溯。
在重庆,烟草局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建立了“真龙短烟”等品牌的全渠道防伪系统。消费者无论通过实体店还是线上购买,均可通过同一平台验证真伪。某电商平台负责人表示:“今年618期间,我们共拦截涉嫌假烟订单238单,全部移交烟草部门处理。”这种“线上+线下”的协同监管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电子烟的崛起也对传统烟草市场净化带来新课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有些不法分子将假烟与电子烟结合,制作外型酷似‘真龙短烟’的电子雾化产品,同样打着‘短烟’概念误导消费者。”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已明确要求所有电子烟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不含烟草”字样。
随着7月进入传统销售旺季,多地烟草部门表示将加大市场检查频次。武汉市烟草专卖局表示,本月已在全市设立15个“真假烟识别体验点”,市民可现场学习辨别技巧。一位常买“真龙短烟”的市民王先生感慨:“以前总觉得假烟危害不大,现在看了对比才知道差别这么大,以后一定只去正规渠道购买。”
标签: 真龙短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