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随着全球烟草行业持续深化“降焦减害”战略,中国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革新。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焦油平均含量已降至8.2毫克/支,较去年同期下降0.5毫克,这一成果与近年来行业在低焦油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密不可分。记者今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烟草市场发现,多款主打“健康理念”的新品正在抢占高端市场份额,其中20以内的爆珠烟凭借价格优势与口味创新,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重要选择。
在北京市西单烟草专卖店,记者注意到一款名为“清韵”的低焦油爆珠烟备受关注。该产品焦油含量仅6毫克,售价45元/条,其外包装上醒目标注“添加天然植物提取物”,店员介绍称:“这款烟的爆珠采用茶多酚技术,爆开后能释放清新口感,很多老烟民反馈刺激性明显降低。”与高端产品形成对比的是,同一柜台旁摆放的“云烟·印象”系列20以内的爆珠烟(15元/包),因其“双爆珠设计”和薄荷+水果混合风味,在学生和工薪阶层中销量持续攀升。据店员透露,这类产品月均销量已占门店总销量的三成以上。
行业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在今年3月发布的《烟草制品减害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所有新上市产品需标注“减害技术成分”,并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中国烟草总公司研发部主任张明(化名)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通过‘低温燃烧’和‘分子过滤’双技术路径,推动焦油含量向5毫克以下突破。目前已有3款样品通过实验室测试,预计下半年上市。”他同时强调,减害不等于无害,消费者仍需理性对待。
市场行情显示,降焦减害趋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华宝证券发布的《2025年烟草行业半年度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低焦油产品占比达18.7%,同比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利群·新版”和“红塔山·经典”等传统品牌通过技术升级,市场份额分别提升1.5%和0.8%。然而,部分中小品牌面临转型压力,云南某卷烟厂负责人匿名透露:“我们投入2000万元研发的低焦油线,因成本上升导致零售价突破50元/条,市场反应不及预期。”
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某科技公司工作的李先生(化名)表示:“我尝试过一款焦油含量4毫克的电子烟替代品,但口感太淡,最后还是选了20以内的爆珠烟,至少价格亲民。”而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静指出:“爆珠技术虽能掩盖刺激性,但并未改变烟草本质。真正减害需要从烟丝配方和燃烧机理上突破。”她建议监管层加强减害宣传的透明度,避免误导消费者。
在法律合规方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消费者诉讼引发关注。原告称某品牌宣传“减害60%”涉嫌虚假广告,法院最终认定企业需在包装上补充“减害效果因人而异”的提示。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刘伟认为:“烟草广告法修订后,企业对减害表述需更加严谨,过度宣传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海外市场对中国减害技术的反响不一。泰国烟草垄断局官员表示,已引进中国某品牌的低焦油生产线,但要求必须符合当地PM2.5排放标准;而欧盟烟草制品指令(TPD4)则直接限制爆珠烟进口,称其“可能诱导青少年”。这一国际差异促使国内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菲莫国际(中国)研发总监透露:“我们正与云南中烟合作,开发符合WHO FCTC框架的‘可降解滤嘴’,预计2026年投放市场。”
在终端消费端,记者观察到一种有趣现象:20以内的爆珠烟虽主打平价,但部分消费者更看重其“健康标签”。成都某高校学生王女士表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但看到包装上‘植物添加剂’字样,心理负担会轻一点。”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行业推广减害理念时面临的伦理困境。
展望下半年,行业专家预计减害技术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据《中国烟草报》消息,工信部正组织专家论证“电子雾化+传统烟草”的混合产品可行性,而浙江中烟已申请一项“纳米纤维滤棒”专利,宣称可吸附95%的焦油颗粒。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如何在减害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摆在烟草行业面前的长期课题。
标签: 20以内的爆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