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烟草行业市场净化工作迎来新一轮重要进展。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通报,全国范围内针对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的专项整治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净化率同比提升12.3%,尤其在细支烟领域,假烟流通量较去年同期下降近40%。这一数据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秩序分析报告》高度吻合,报告指出,烟草制品作为重点监管品类,其市场秩序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与消费者健康安全。
记者今日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烟草专卖局了解到,近期查获的多起案件均涉及“所有100元一包的细支烟”等高端产品。其中,北京朝阳区烟草专卖局在6月20日的一次联合执法中,当场缴获假冒“玉溪(软)细支”烟680条,涉案金额达58万余元。执法人员表示,此类假烟不仅通过地下渠道流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已渗透至部分线上交易平台。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则披露,一季度共查处涉烟网络案件37起,其中23起涉及标价超百元的细支烟仿冒品。
在行业层面,烟草企业正加速推进技术升级以应对假烟挑战。红塔集团技术中心负责人接受采访时透露:“我们最新研发的‘三重防伪系统’已应用于所有100元一包的细支烟产品线,包括荧光油墨、动态纹理和区块链溯源码,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码实时验证真伪。”该技术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列为2025年度重点推广项目。与此同时,安徽中烟发布的《合规白皮书》显示,其“黄山(万象细支)”产品线因主动配合市场监管,成为首批通过“电子追溯云平台”认证的品牌,单包成本因此增加0.45元,但市场假烟占比降至历史最低的2.1%。
消费者反馈方面,记者在北京国贸商圈随机采访了12位购买细支烟的顾客。28岁的金融从业者李先生表示:“所有100元一包的细支烟现在真假难辨,上周在非正规渠道买的‘利群(软红)细支’出现燃烧不均问题,最终通过官方渠道退换。”而45岁的张女士则强调价格敏感度:“正规店里的‘南京(九五细支)’卖108元一包,黑市只要60元,很多老烟民图便宜会冒险购买。”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指出,价格差是假烟生存的温床,建议将高端细支烟纳入更严格的税收调控体系。
法律与合规层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于7月1日施行,其中增设“电商平台连带责任条款”,明确第三方平台对涉烟信息的审查义务。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某电商销售假冒‘中华(细支)’案”中,被告平台被判承担30%的连带赔偿责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民分析:“这标志着监管重心从‘末端打击’转向‘源头防控’,未来或推动更多平台建立烟草专区准入机制。”
行业专家对市场净化效果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烟草学会市场研究部主任赵建国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国烟草税利完成9320亿元,同比增长8.6%,但其中因假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高达23.7亿元。他建议:“应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将税务、公安、市场监管数据与烟草专卖系统实时对接,目前试点城市的‘智慧烟仓’项目已显示出良好前景。”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云南省烟草专卖局联合教育厅开展的“细支烟真伪识别进校园”活动颇具特色。活动志愿者演示了“摸、闻、照、扫”四步鉴别法,并特别提醒学生群体:“所有100元一包的细支烟若出现包装变软、印刷模糊、防伪码无法查询等问题,基本可判定为假烟。”据不完全统计,此类活动已覆盖全省200余所高校,参与者中80%表示会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国际视角下,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与illegal药物司司长伊丽莎白·库珀在最新报告中强调,中国烟草市场净化经验对全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她引用中国案例时指出:“通过技术防伪、法律严惩和消费者教育‘三管齐下’,中国正成为全球反假烟斗争的标杆国家。”
截至发稿时,记者获悉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在制定《2025-2027年市场净化专项规划》,重点包括建立“假烟黑名单”制度、扩大电子追溯覆盖范围等。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表示,下阶段将重点打击利用直播带货销售假烟的新型犯罪,预计7月起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专项监测。随着监管措施的持续加码,烟草市场秩序有望进一步规范,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彻底根除假烟仍需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
标签: 所有100元一包的细支烟